巍巍的大青山深处,苍莽雄浑的山沟沟里,一个放羊老汉,一支婉转苍凉的歌,构成了迷人的西部风景。这山曲挂在羊倌嘴边,长在村民心里,唱出了民间智慧,唱尽了生活悲喜。这就是呼和浩特武川“特产”——爬山调。年6月,武川爬山调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武川人相信,或高亢,或低沉的爬山调,将世世代代回荡在*土地上,响彻黑蓝色的苍穹。
代代相传
在武川县可可以力更镇河边村长大的张二银虎,曾担任绥远省前进剧团团长,素有“歌王”的美称。他曾5次进京演唱爬山调,年在中南海怀仁堂为中央领导演唱时,周恩来总理亲切地称赞他演唱的爬山调为“宝贵的莜面调”。张二银虎虽然去世了,可爬山调却代代流传下来。
武川县上秃亥乡下圪奔村的梁老友,以及艺名三圪旦、出生于武川县哈拉门独乡温席圪兔村的80后武三*,都是原生态爬山调的演唱者。武三*17岁开始学唱爬山调,参加过自治区第1届和第2届爬山调大赛,20岁出头便两次夺冠,他一下子成了武川县的名人。
同是土生土长的武川人80后范芝兰,15岁时凭着一副好嗓子顺利考入了乌兰牧骑。台上1分钟,台下10年功。为了舞台上光彩照人的一瞬间,她付出了许多努力,流过了许多汗水。
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爬山调的非遗传承人,武三*和范芝兰从内心里深爱着爬山调。
源源流长
“天天唱,年年唱,也不知道唱死多少老皇上。”由此可见,爬山调的历史源远流长。武川县非遗保护中心主任胡国栋对家乡的爬山调情有独钟,他说,爬山调也称爬山歌、山曲儿,是流行在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的一种短调民歌。
爬山调的产生年代可追溯到清乾隆、嘉庆年间,特别是咸丰年间,连年旱灾与战争的内忧外患,使得大批山西、陕西等地的汉民走西口来到大青山一带安家落户,带来了中原的知识、技术和文化。当地人融汇了河北西部、山西、陕西等地的民歌特点,又吸取了当地蒙古族、回族等少数民族的音乐元素,产生了具有地域特色的爬山调。
“鸡爪爪*莲苦豆根,苦言苦语苦在心。”爬山调既有反映旧社会劳动人民悲惨生活的,也有歌颂共产*领导人民翻身得解放的,“千年的铁树开了花,穷人翻身当了家。”还有表达青年男女纯真爱情的,“泪蛋蛋和泥盖了座庙,想你不想你天知道。”
即兴创作
武三*不但会唱爬山调,也喜欢琢磨这土得掉渣的玩艺儿。“山曲儿本是肚里生,心里想唱甚就唱甚。”武三*说,爬山调最值得称道的是演唱者的即兴性,随想随唱,脱口而出,没有伴奏,也没有文字记录,人人是歌手,有口就能唱,是真正的来自基层老百姓的民间艺术。
爬山调有后山调、前山调、河套调之分,特点是朴实无华,平中见奇,既是劳动人民心声的自然流露,又是这个地区历史变化、生活风貌和风土人情的一面镜子,字里行间洋溢着人民的情、百姓的爱。
古曲“活化石”
胡国栋对爬山调研究多年,他发现,爬山调的唱词中镶嵌着很多古词语,特别是元代的一些词语,这也是爬山调较有特色的一点。其实,爬山调即兴创作,口头流传的这些艺术风格和特点可追溯到《诗经》《离骚》等古代民歌之母源,因此说,爬山调是古曲的“活化石”之一。
胡国栋说,武川县是大青山南北的重要通道,是*事要塞、驼道、茶道,从北魏民歌到明清的“蒙古长调”,再到民国的农耕民歌……这些多民族的音乐元素、艺术风格、语言内容都融入到了爬山调中,形成了爬山调独特的艺术形式。
亟待整理
说起爬山调的传承,胡国栋不无担心。他说,由于爬山调是即兴创作,唱完即完。演唱者又大都是年事已高的农民,不识字,有的已经去世,不能把自己创作的爬山调记录下来,很多优秀的爬山调已濒临失传,亟待整理和收集。
作为基层乌兰牧骑的一名演员,范芝兰最深的体会是,成为一名好演员,特别不容易。她从小就苦练基本功,厚重的积累,使她在爬山调抗战历史剧《青山儿女》中成为女一号扮演者,年《青山儿女》入选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重点献礼的优秀剧目,并被国家民委选中赴京演出。
“我的生活已经离不开爬山调,它已融入我的血液。”武三*说起爬山调时一往情深,“我现在也很担心,因为像我这样痴迷爬山调的人越来越少。我生怕这项民间艺术有一天会消失。”
内容来源:内蒙古旅游报原创
作者:李樱桃
图片:被采访者提供
责任编辑:李樱桃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旅游报》,我们保留包括知识产权在内的一切法律权利。
推荐阅读
1、幽默微小说:《失声》
2、荐读丨伟大的放弃!(一个真实的故事)
3、首届蒙古族时装与帽饰设计大赛获奖名单出炉,快来看看有你认识的选手吗?
4、推荐丨内蒙古有一座“草原红城”,你造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