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28日,我正式开启了《新黔边行》的采访,驱车奔向第一站水城县。在水城县磋播村采访结束时已是中午1点多,一行人饥肠辘辘,村支书徐祥峰安排了一顿美味的牛肉火锅。在当地参与扶贫工作的水城经济开发区**办副主任陆继忠热情地说:“我去叫你们同事把车开过来,这样方便些。”几分钟后,他和我的这位“同事”进了餐馆,笑容里带着尴尬:“你们不是同事,是两口子吧?我看车后面还有个儿童座椅。不好意思哈!”
大概韦先生当初决定和我同走“黔边”时,也没想到自己有一天会变成我的“同事”。
刚接到采访任务时,我其实内心有些忐忑。这次采访需要长时间出差,照顾家庭的重担必然只能落在丈夫和父母的肩上。我向丈夫说起这个任务,没想到他竟比我还积极:“不过你一个人去我不放心,我开车陪你,今年这个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不小,我也迟迟开不了工,正好有空。”这让我十分意外又甚是感动。
接到任务的两天后,我们开着自己家的小轿车出发,每周有3-4天都在贵州沿边的县、市采访,2个多月的时间里,汽车公里数显示跑了一万多公里。
丈夫是个标准的理科男,大学时在华中科技大学读信息技术专业,对文科可以说一点儿也不感冒。我们两人的兴趣范围也完全不同,他看《蓝海战略》,我读毛姆的小说;他喜欢踢球,我则不爱运动。不过也有互相迁就的时候,他爱看科幻片,我就陪着看科幻片;我爱看话剧,他也陪着我看话剧。只是我从没想过,他会花两个多月的时间什么也不干,开着车陪我走遍贵州与外省交界的各个地方,完全参与到我的工作当中。
这个采访任务倒给我们提供了不少共同话题。几乎每次在结束采访回程的路上,我们都会聊起之前采访过的人以及那些动人的故事,丈夫的“理工男思维”也给我带来不少新的角度。
在安龙县采访过山豆根种植大户郑周金后,丈夫一有空就盯着手机,不知又在查什么,颇为神秘。过了快一个星期,某天正开着车的他突然没头没脑地说了一句:“山豆根这么挣钱,我们回家租几亩来种吧。”丈夫平时寡言少语,一旦开口又常常出人意料,更让我吃惊的是,自从那天结束采访后,他就根据郑周金介绍的情况把山豆根的种植条件、销售渠道、市场价格和走势等摸了一遍,得出老家镇宁的气候和土质都适合种植该中药品种的结论后,他竟真的冒出了搞产业的念头。
当然,最终这个计划并未成型,毕竟安顺的中药产业已被各大企业占去了“半壁江山”,丈夫认为个人投资几十亩只是小打小闹,成不了气候,机会和市场属于有资本和技术的人,自己还是继续待在擅长的信息技术和建筑行业算了。
不过他并不是第一次产生这种想法。在麻尾镇采访蜂蜜橙时,他默默算过一笔账;在望谟县听当地人提起林下中草药种植时,也在心里拨了拨算盘……每到一个地方,好像总能给他些灵感,在他看来,找到适合的产业是最好的“造血”方法。虽然我们也听到过不少失败的案例,但这些失败在他眼中也是必然会经历的过程,“从大方向来看,路子是没有问题的,只是背后需要很多力量共同推动,光靠一个人带头或者一个资本助推肯定无法实现,*府当然要起很大作用,另外还有技术、渠道,还要研究供需关系……干产业啊,别指望一步登天,可不是你想得那么简单!”丈夫总爱用这种“老先生”的语气和我说话。
在陪我采访的这2个多月里,丈夫也遇到不少让他打心底里敬佩的人。水城县磋播村的村支书徐祥峰,务川自治县为残疾女孩修建学校、送教上门的都濡中心完小的*支部书记阚南忠,盘州市滥滩村的乡村女教师许秋艳……每次我被他们的故事感动得想要流泪时,他也会郑重地说:“真心佩服这样的人。”
在他看来,行善不是一件轻巧的事:“看到路边乞讨的人会给他一些钱,但你不知道他之后的生活是否依然如此;看到有病人在网络上筹款,动了恻隐之心捐出几百块钱,但你不会真正参与到他后续的帮助和治疗中。做善事当然不难,难的是真正参与到改变别人的生活,同时还要承担来自各方的监督,这种压力是我难以想象的。”他佩服这些人的坚持,也尝试分析“善”的养成:“或许一开始只是动了善念想帮一把,可一旦看到了付出带来了明显的效果,自己内心也会得到极大满足,又想再进一步多做一点,不知不觉行善就变成了责任扛在了他们肩上。”
这些思考几乎都是在车上聊出来的,每次聊完之后,我即将要开工的那篇稿件也在心里搭出了框架。前期2个多月,边走边聊边写,我在丈夫的陪伴下写出了60多篇稿件,占《新黔边行》整个系列的一半多。
6月底,我们沿着黔边走完了一圈,为了补充更多的故事,我不得不再走一次采访更多内容,而此时,丈夫的工作忙了起来,无法再做“兼职记者”陪跑,我只能自己继续接下来的行程。
在玉屏自治县河口村采访村支书祝代香的个人事迹时,得知她在工作时也常有丈夫陪在身边帮忙,这让我想起过去2个月里有丈夫陪伴工作的日子,背后好像有一种力量支撑着我继续走完后面的路。
后来,每次说起丈夫陪我跑“黔边”的经历时,人们总会投来惊异的眼神,同时也都会说一句:“你的*功章有他的一半。”
相关链接
陈颂英:从“有爱来过”到“让爱升华”的蝶变
我写《新黔边行》
彭芳蓉:向大地请教
我写《新黔边行》
彭芳蓉:走在舌尖上
我写《新黔边行》
彭芳蓉:小孩你别哭、
我写《新黔边行》
彭芳蓉:走黔边,让我读懂费孝通《乡土中国》
我写《新黔边行》
彭芳蓉:搬迁后时代
我写《新黔边行》
彭芳蓉:亲爱的姐妹
我写《新黔边行》
彭芳蓉:大山之中有“贵漂”
①策划人语
李缨:“新黔边行”策划缘起及其他
②贵州改革公号
铿锵玫瑰独走31县:个脱贫故事见证贵州“千年之变”
③黔边作家热议《新黔边行》
来自黔边31县(市、区)的31位作家这样说……④崇实读书会
彭芳蓉:采写《新黔边行》,让我重新认识贵州,也重新认识自己。
⑤肖家云:新黔边行,一个文青女记者的行走与突围⑥李裴:见证千年梦想的大道之行⑦喻子涵:“新黔边行”系列报告文学阅读体验
⑧陈守湖:天眼新闻文化频道“新黔边行”读后随感
⑨张勇:从天眼新闻文化频道新黔边行系列报道说起
⑩余妍洁:简评天眼新闻文化频道“新黔边行”
胡启涌:“新黔边行”新感动
武明丽:天眼新闻文化频道《新黔边行》读记
林小会:追剧“新黔边行”
周重新:“新黔边行”见证脱贫足迹
余妍洁:简评天眼新闻文化频道“新黔边行”
骆弟燕:“新黔边行”,让“故事”为新闻赋能
邹立春:《新黔边行》“变”之魅力
李家禄:评“新黔边行”系列报告文学
李家禄:读“新黔边行”系列报告文学得到的启示
孙向阳:“新黔边行”系列报告文学的“三度”语言
杨宛:期待之后的期待——读天眼新闻文化频道“新黔边行”系列报告文学
《新黔边行》专题
作者说
彭芳蓉:“新黔边行”后记
策划人语
李缨:写在“新黔边行”开栏之际
文/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彭芳蓉
刊头设计/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吴浩宇
文字编辑/向秋樾
视觉/实习生曹芳芳
编审/李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