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豆根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中药不良反应
TUhjnbcbe - 2021/5/3 0:19:00

随着中药在全球的广泛应用和中药剂型的多样化,有关中药引起的不良反应报道日渐增多。中药不良反应涉及多个系统和器官,以皮肤、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最为常见。主要由中药药物因素如品种混乱,产地差异,污染等,使用因素如炮制不规范、用法用量疗程不当、辨证错误或配伍不当等和机体因素造成。

一、中药不良反应的类型

1、*性反应:指药物在正常剂量、正常用法下发生的*性反应,也包括剂量过大,时间过长的马兜铃酸中*。

2、副作用:药物往往有一种以上的药理作用,不是治疗目的作用就可能成为副作用。

3、特异质反应:体内缺乏某种药物代谢酶

(1)*连与新生儿溶血性*胆有关。

(2)何首乌:年7月15日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发布的最新规定,年9月1日后生产的含何首乌保健食品,标签标识中不适宜人群增加“肝功能不全者、肝病家族史者”,注意事项增加“本品含何首乌,不宜长期超量服用,避免与肝*性药物同时使用,注意监测肝功能”。今后保健食品中生何首乌每日用量不得超过1.5g,制何首乌每日用量不得超过3.0g

4、变态反应性不良反应:与药物的药理、*性、,用法、用量无关,病理性免疫反应。

首先出现皮肤荨麻疹、疱疹,然后迅速涉及全身,可合并其他胸闷气短,咳喘不安,恶心,畏寒,发热,水肿等症状,严重者造成心、肺、肾、肝等器官的损伤,并可发生过敏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可产生过敏反应的中药很多,许多药性温和,使用较多的品种也有产生过敏反应的可能,如陈皮、酸枣仁、胖大海、板蓝根注射液、牛*解*片等。

导致过敏反应的中药种类:单味中药及其制剂。

过敏反应发生频率较高的为:三七、天花粉、水蛭、灰叶铁线莲、乳香、没药、鸦胆子雷公藤、番泻叶、蜈蚣:丹参注射液、板蓝根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柴胡注射液、穿心莲注射液等。

二、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

(一)药物因素

1、中药成分复杂,有两面性

(1)本身有*《医疗用*药、限制剧*药管理规定》---中药材。一类:砒霜、水银;二类:生马钱子、生乌头等。

(2)具有两面性:饮片无*,单体有*(鱼腥草、贝母-渐贝母碱);饮片有*,单体*性更大。

①肝*性(55种中药)

中药四气、五味、归经及其有效成分与肝*性有一定相关性。肝*性主要集中在寒、热类,苦辛类,归肝、脾、肾经类和有效成分中生物碱、苷类。

②神经*性(种):含生物碱类成分的42种,如麻*、苦参、龙胆草等:含苷类成分的28种。其中归肝、脾、肺三经药物神经系统*性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归经的药物。酸味者2种,如石榴皮、万年青等;具有苦味者52种;具辛味者47例。

2、配伍禁忌与相互作用

(1)山楂、五味子、乌梅等与磺胺药同时使用会引起血尿

(2)柴胡注射液与安痛定、庆大霉素等合用,会大大增加过敏性体克的反应。

(3)丹参及其制剂与维生素C类合用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导致二者的作用减退或消失;若与阿司匹林、华法林等抗凝血药物合用,则由于其作用增强,从而会发生出血现象。

3、工艺不佳:包括制备工艺不合理或药物炮制不得法。朱砂的水飞;制剂的提取溶媒;注射剂精制。

4、品种混乱:关木通米源于马兜铃科植物东北马兜铃,马兜铃酸是其主要成分之一;川木通为毛茛科植物小木通或绣球藤的干燥藤茎,主含木通皂甙,有利尿作用,无肾*性。

5污染:中药贮存、保管不善,造成鼠咬、虫蛀,病原菌污染,霉烂变质;或药农在种植药材时大量使用化肥、农药,致使药材中农药等有害物质残留,从而皆可导致药物的不良反应。

(二)药物使用因素

1、剂量过大,缺少经验

(1)常用剂量与大剂量(大多数指30g):药典剂量、长期服用、与西药合用、耐药、质量下降。

(2)超过了常规剂量

(3)盲目加大饮片剂量:甘草15-30g可能会出现水钠潴留、水肿、高血压等

2、滥用药物:人参、板蓝根、六味地*丸、乌鸡白风丸,六神丸、牛*解*片、阿胶。

3、辨证有误,用药不当

(1)违反用药原则。

(2)人体有拒药的保护性反应:无病则胃拒药,无病则伤正气。

(3)变态反应:人体的保护性反应。

4、病症复杂,顾此失彼

(1)羌活:散表寒,祛风湿,利关节,止痛。

(2)玄参;滋阴,降火,除烦,解*。

(3)虚不受补,弱不经泻。

5、煎法不当或长期服用

煎制中药汤剂,应根据药物属性、质地、处方要求,适时煎煮,否则极易造成不良反应。如附子、草乌等,应先煎30~60分钟,去其麻味(使乌头碱分解),若煎煮时间过短,则易出现乌头碱中*的反应。如山豆根不能煎煮时间过长,煎煮时间越长,副作用越强。

人参长期服用,可导致头晕、胸闷、气喘、失眠甚至精神错乱等中枢神经过度兴奋状态。

(三)机体因素

1、个体差异

2、性别

3、年龄

4、病理状态

5、营养情况

6、生理状况

三、如何对待中药不良反应

1、重视辨证施治2、针对患者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3、加速中药的*理研究和知识普及4、完善中药管理:合理选择剂型;针对病情选择适当的用药时间和疗程:严格控制有效剂通过制剂工艺减*增效。5、加强中药监管的法制化建设。

扫码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药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