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豆根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讀古今藥苑詩詞
TUhjnbcbe - 2021/4/10 7:10:00
北京看白癜风那家比较好         http://m.39.net/pf/a_4611315.html


  閒暇之際,翻閱王全育編著的《古今藥苑詩詞》一書,其中有一首現代詩人張家敏所撰的《桔梗詩》,詩詞曰:“深住山坡草木邊,春秋出世看青衫。寺中花瓣白而紫,玉柱肌膚苦复甜。宣肺祛痰利通氣,排膿消腫解紛煩。溫情一片多辛苦,喜辣猶成盤裡餐。”現代詩人方在華亦有一首《桔梗詩》曰:“瘠土微軀未肯休,功夫業績苦中求。欣聞台上歌聲美,喜有藍花鬥艷秋”。詩詞歌調高雅,韻律嚴謹,詩意濃郁,描繪了桔梗的芳姿,讚頌了桔梗的藥用功能。


  桔梗為桔梗科植物的根,野生於山坡草叢中,其味苦、辛,性平,入肺、胃經。主要有宣通肺氣,疏風解表,祛痰排膿、利咽、升提等作用。早在《神農本草經》就記載:“主胸脅痛如刀刺,腹滿,腸鳴幽幽,驚恐悸氣。”《名醫別錄》曰:“利五臟腸胃,補血氣,除寒熱、風痺,溫中消谷,療咽喉痛。”《藥性論》謂之:“治下痢,破血,去積氣,消積聚,痰涎,主肺熱氣促嗽逆,除腹中冷痛。”《本草逢原》亦載:“桔梗,治少陽之脅痛,上焦之胸痺,中焦之腸鳴,下焦之腹滿。又驚則氣上,恐則氣下,悸則動中,是桔梗為氣分之藥,上中下皆可治也。”
  現將桔梗的藥用功能分述如下:
  1.宣通肺氣,疏風解表:肺主皮毛,若外感風寒,邪入皮毛,就可造成肺氣不宣,因而發生外感咳嗽,症見惡寒、發熱、頭痛、鼻塞、咳嗽、胸悶、吐白痰等。可用桔梗宣通肺氣,疏散風寒。常配杏仁、蘇葉、前胡、陳皮、荊芥、防風、炙草等同用。若風熱從皮毛、口鼻犯肺,而導致風熱咳嗽(發熱多、惡寒少或不惡寒、頭痛、口渴、脈數、咳嗽、吐黃白痰或黃痰),可用本品宣肺疏表以散風熱,常配桑葉、菊花、杏仁、牛蒡子、蘆根、荊芥、薄荷等同用。因肝氣鬱滯、氣和不暢影響到肺氣失宣(胸悶、脅脹、喜長吁、性急燥,生氣則咳嗽加重等),也可用本品宣散肺鬱,常配合厚朴、杏仁、枳殼、蘇梗、香附等同用。


  2.祛痰、排膿:對肺失宣揚、氣機不利而肺中痰阻、咳嗽、多痰,或痰多不宜咳出等症,本品能宣暢肺氣,祛痰止咳,常配合半夏、橘紅、茯苓、蘇子、瓜蔞、杏仁等同用。若風寒襲肺,兼有內熱未能及時宣發疏散,邪鬱化熱,壅滯不散,蘊而成癰,發生肺癰(咳嗽聲重,胸脅部隱痛,咳出膿血狀痰,其味腥臭),可用本品祛痰排膿,促進痰濁膿汁排出體外。常配合生甘草、生薏米、冬瓜仁、金銀花、貝母、桃仁、蘆根等同用。
  3.利咽:咽喉為肺胃的門戶,肺有火熱可致咽喉紅腫疼痛、口渴、喜冷飲等症,可用本品宣散肺熱而利咽喉、止疼痛,常配合生甘草、山豆根、薄荷、射干、牛蒡子等同用。若陰虛火旺,虛火上炎而咽喉疼痛、夜晚口渴、手足心熱等症,可配合麥冬、生地、元參、炙鱉甲等同用。
  4.升提:桔梗有引藥上浮入肺的作用,故常用本品作為引經藥;本藥又有升提肺氣的作用。肺主通調水道,如因肺氣不得宣通而氣化失利導致全身水腫、尿少黃,可用本品加入利水藥(桑白皮、冬瓜皮、陳皮、大腹皮、茯苓皮等)中,可起升提肺氣而利尿的作用。此外,本品配炙黃芪、柴胡、升麻等同用,可升提陽氣,用於中氣下陷,胃下垂、子宮脫垂、脫肛等。


  早在東周時,有關“天台烏藥”的傳說,就已經廣為流傳。東周靈王的太子喬嚮往神仙的生活,他常常吹笙,美妙的曲子引來仙界的白鸞赤鳳,集於皇庭之中,翩翩起舞。後來,太子喬受仙界恩賜靈藥——天台烏藥,羽化而登仙。
  傳說中的“天台烏藥”與“烏藥”有什麼區別呢?宋代《本草圖經》中有“烏藥,生嶺南邕州、窖州及江南,今台州、雷州、衡州亦有之,以天台者為勝”的記載。原來,生長於天台(今浙江省天台縣)的烏藥,因療效好、品質佳,成為全國烏藥之冠。
  在東晉干寶的《搜神記》中所記載的傳說故事中,烏藥開始有了治病的藥效。相傳在漢朝浙江剡縣,劉晨、阮肇為醫治村上流行的心痛病,歷盡艱辛到天台山採藥,途中偶遇兩位天仙般的女子,隨同她們來到住處桃源洞。原來,這兩名女子是天上司藥的仙女,奉命在此看守仙藥烏藥。不知不覺中,劉晨、阮肇與這兩位仙女互生愛慕。一日,兩仙女將烏藥送給劉、阮二人,告之這便是能治療心痛病的靈藥。劉、阮帶著天台烏藥回到村中。將烏藥分贈眾鄉親治病,療效非凡。


  烏藥作為藥用,始於宋代的《開寶本草》,書中說道,烏藥“性溫味辛,入肝、脾、腎經。具有順氣、開鬱、散寒、止痛等功效,能治氣逆,胸腹脹滿,宿食不消,反胃吐食,寒疝腳氣,小便頻數等症”。明代《本草綱目》中有“烏藥能上理脾胃之氣,下通少陰腎經”的記載。《本草通玄》亦曰:“理七情鬱結,氣血凝滯,霍亂吐瀉,痰食稽留。”
  中醫認為,烏藥主要有行氣寬脹、順逆止痛、溫散肝腎冷氣、疏達腹部逆氣的作用。是常用的溫性行氣藥,兼能溫腎縮小便。
  烏藥善長於治下焦屬於寒性的氣痛,臨床上最常用為溫腎治疝的要藥。對由於腎間冷氣波及肝經而致的少腹攻痛、疝氣疼痛、睾丸冷痛墜脹等症,可以本品配合吳茱萸、木香、青皮、炒小茴香、炒橘核、荔枝核、肉桂、川楝子等同用。


  對於因寒邪侵犯脾胃,中焦寒冷,行氣不暢而致消化不好,胸腹脹痛,綿綿不休,甚則嘔吐,胃部喜暖,進稍涼的飲食則上述症狀加重等症,可用本品溫散脾寒、行氣寬脹、順逆止痛。常與香附、高良薑、陳皮、半夏、神曲、生薑、吳萸等同用。對婦女受寒而致的行經腹痛,可配合當歸、吳萸、香附、炒小茴香、川芎、白芨、肉桂、炮薑等同用。
  因腎經虛冷而緻小便次數多者(尿色不甚黃、尿道無疼痛、遇寒加重),常用本品配桑螵蛸、益智仁、山藥、五味子、山茱萸、复盆子、煅龍骨、煅牡蠣、淫羊藿等同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讀古今藥苑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