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豆根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读书与临证重读中医内科新论有感
TUhjnbcbe - 2021/2/10 12:00:00

重读《中医内科新论》有感

最近上书店闲转,偶然发现北京印会河老中医的旧著《中医内科新论》重订再版,心中欣喜,急忙掏钱买了一本。缘为二十年多年前就读过此书,并为书中治病要诀简洁实用所倾之,观看新版装潢新潮,内容增厚,令人爱不释手。加之我所存之书,印刷粗陋,经多年翻阅增改批注已旧烂也,故急买之。回家再详阅读时,却发现了一些问题,使人唏嘘叹息不止。什么问题呢?最大的感叹是人还是原来的人,书已非原来的书。书中原有方子的药量已变,最使人最不能理解的是连原有的医案中药量也做了修改。医案是当时的病情治疗记录,事关人命大事,治疗效否,怎么能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与时俱进”变更呢?后学者如不了解不熟悉此人此情此案,也就罢了,用之信之治疗无效最多不用了;但对于熟悉此人此情此案的老人会产生什么样的认识呢?医学不是儿戏,不是玩偶,尤其是医案更来不得半点的马虎,是就是是,非就是非,读者是要从这里学习技艺的,成功学经验,失误学教训,况且是著书成文,传于后人的,怎能随意更改,叫人如何相信?假如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印一次改一次,后人如何学习?是学习历史的真实,还是学习当今的赝品?对于此问题印老在书中有个解释:“对于山豆根的用量,笔者在20世纪80年代前每剂药曾用至30克(指的是北山豆根),未见过有*副作用,现行的教材中,用量为6-10克,为了确保用药安全,本书病例中山豆根用量一律改用10克。”既然未见过有*副作用,又来确保哪门子的用药安全呢?这不是自相矛盾么?一般来说,药方随着时间和经验的增长可以变动,但是原始医案怎么能因时变动呢?况且为了迁就教科书就可不顾临床效果了么?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不告诉真实的取效量,写此类书又有何用?沽名钓誉么?想到这里也使我想到了很多老中医的著作,其中有的药方和医案,不能重复验证和学习,可能和印老的书一样,人老了,盛名之下不可出事越轨,败了一世英名,就虚晃一枪吧。这样一来倒好了,事出不了,疗效也没了,中医的淹灭也不会远了。为此我希望读者和后学者要注意这个现象。写到这里我也有点害怕了,我也是过了半百之人了,对一个已近耄耋之老人挑三捡四,大有不敬,罪过!罪过!但是为了振兴中医,对后人负责,我就冒一下天下之大不韪,当一次罪人,挨一回骂罢,大不了进不了祖坟。呜呼哀哉!说明一点,印会河老中医还是货真价实的著名老中医,具有丰富的理论学识和临床经验的,这一点请大家不要误解。瑕不掩玉,此错也许是印老晚年的一个不经意的失误吧。《中医内科新论》还是一本好书,值得学习,但是最好还是读老版本的。古董还是旧的好。

附原文新旧版医案一则:

附病例杨XX,女,28岁。中期引产后连续发烧达十天之久,初开始一二日体温高达39℃以上,以后便一直在37.8℃至38.5℃之问,身痛汗出恶风,咽痛鼻塞,轻有咳嗽,痰少不爽。住院医生十分焦急,曾投宣肺、调营卫诸方。并配合抗菌药物等治疗,病情不减.值医院诊查病人,乃由该院病房大夫邀请会诊,余根据病人表现的一派“上感”症状,如咽痛鼻塞等,再加上脉数舌红,有明显的风热在卫见证,乃决意撇却“产后宜温”之论,投以大剂清宣解*之剂,用习用之桑菊银翘合剂作为基础,重加石膏及清热解*药物。方用:桑白皮,桑叶各9克、杏仁9克,*芩12克、鱼腥草30克,,生石膏30克(先下)、瓜蒌皮9克、桔梗9克,生甘草9克,杷叶9克、芦根30克。,服一剂,热退,体温已恢复正常,再服前方一剂,诸症悉解,至此病已痊愈,乃出院回家休息。病例一杨某,女,28岁。中期引产后连续发热达10天之久,开始一二日体温高达39℃以上,以后便一直在37.8~38.5℃,身痛汗出恶风,咽痛鼻塞,轻有咳嗽,痰少不爽。住院医生十分焦急,曾投宣肺、调营卫诸方。并配合抗菌药物等治疗,病情不减。值笔医院诊查病人,乃由该院病房大夫邀请会诊,笔者根据病人表现的一派“上感”症状,如咽痛、鼻塞等,再加上脉数、舌红,有明显的风热在卫见证,乃决意撇却“产后宜温”之论,投以大剂清宣解*之剂,用习用之桑菊银翘合剂作为基础,重加石膏及清热解*药物。桑白皮9克、桑叶9克、杏仁9克、*芩l2克、鱼腥草30克、、生石膏30克(先下),瓜蒌皮9克、桔梗9克、生甘草9克、枇杷叶9克、芦根30克。服1剂,热退,体温已恢复正常,再服前方1剂,诸症悉解,至此病已痊愈,乃出院回家休息。注:此类医案不止一例,故不再引录,有兴趣者可查二书对照自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读书与临证重读中医内科新论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