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创新这个第一动力。
——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科学家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中国科学院对口帮扶环江毛南族自治县26年侧记谈及“肯福模式”,在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可能很多人不知道这是什么,却享受它带来的幸福生活。
说到“肯福”,毛南山乡的群众耳熟能详,纷纷为这个地方点赞。
这是中科院26年来倾心帮扶环江所结下的硕果。
年开始,中国科学院承担国定贫困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帮扶工作。该院调动全院力量打造一批科技扶贫项目,提升当地可持续发展“造血功能”,为毛南族整族脱贫作出了重要贡献,并为西南生态脆弱区精准扶贫提供了技术支撑和模式样板。
今年5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对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作出重要指示,让中科院扶贫团队的同志们深受鼓舞。
▲环江思恩镇三乐村肯福组村民种植的柑橘果园
创新扶贫搬迁,“肯福模式”被联合国点赞
环江位于桂西北,地处我国西南典型喀斯特地貌带,属于峰丛洼地,石漠化严重,生态环境脆弱,人地矛盾突出。该县贫穷的主要原因是居住环境极其恶劣,不适宜人类生存发展。要让群众摆脱贫困,最佳的方式是将他们搬出大山。
年,中科院针对环江大石山区交通不便、生态脆弱和资源匮乏等问题,率先提出了环境移民和异地科技扶贫的设想,选建了“肯福”示范区,从下南、龙岩等大石山区迁出移民97户人在“肯福”示范区安置。
▲肯福示范片
敢叫石山变绿,科技扶贫群众致富
环江大部分区域属于喀斯特区域,没有支柱产业,水资源严重缺乏,耕地面积很少,且多为石旮旯地,土壤瘠薄,保肥性能差,产量低而不稳定,生态环境恶化,农民收入主要来自种植玉米、*豆、红薯及劳务输出等。中科院扶贫团队通过实施多项国家科技部、中科院、广西区等科研项目,开展了喀斯特退耕还林还草、种草养牛、中草药种植技术研究与示范,提出了农业立体循环发展模式,分别在古周村、下塘村建立2个试验示范区,面积公顷,示范区建成后,雨水利用率提高30%以上,水土流失减少30%左右,植被覆盖度提高20%—40%,人均年收入增加30%左右,取得显著的生态效益。▲喀斯特坡地植被-土壤-表层岩溶带三维水土过程监测小区
▲下南乡下塘村山脚下村民种植的山豆根
坚守二十六年,倾情环江成果多
年以来,中国科学院历任院领导对环江的扶贫高度重视,多次到环江检察、督导、部署科技扶贫工作,先后选派了3名挂职科技副县长,长期在环江从事科技扶贫工作,确保工作的延续性。还不断壮大科技扶贫队伍,投入科技扶贫工作的科技人员有67人。中科院还充分利用在环江从事科学研究取得的一批科研成果和技术,依托人才和技术资源优势,为环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做出了贡献。其中,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工程项目1.68亿元(含中央资金1.43亿元);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示范工程项目1.32亿元(含中央资金1.1亿元);环江河流域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示范工程项目万元等,为环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做出了贡献。中科院实施的科技扶贫,促进了喀斯特生态基础研究。据统计,中科院亚热带生态所喀斯特研究团队近10年所发表喀斯特生态研究SCI论文占全球20%。该团队还基于野外调查、实验和理论研究数据,为环江喀斯特地貌年6月成功入选世界自然遗产地提供了科学支撑。中科院先后申请到40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环江实施。这些项目的实施,使示范区的森林覆盖率提高18.7%,植被覆盖率提高26.3%;土地侵蚀减少14.6%;地表径流减少8.2%;农民人均薪炭林砍伐量减少78.9%,森林生产增加24.6%,由此减少土地侵蚀23.8%,地表径流13.4%,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