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成药是以中草药为原料,经制剂加工制成各种不同剂型的中药制品,包括丸、散、膏、丹各种剂型,是我国历代医药学家经过千百年医疗实践创造、总结的有效方剂的精华。中成药因具有服用方便、口感合宜、质量稳定的特点,在儿科用药方面占据了一定的优势;又因组分复杂、且有中医辩证论治的要求,成为临床合理用药的难点。
本周为大家科普适用于外感疾患的中成药,包括疏风解表类、清热解*类、清热宣肺类、清热利咽类等。文中所提及的药物我院均可开出,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一、疏风解表类
多用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患儿
症见头身痛,流涕,咽红等,多伴发热
1.小儿柴桂退热颗粒
药物组成:柴胡、桂枝、葛根、浮萍、*芩、白芍、蝉蜕。
主治:发汗解表,清里退热。
用法:日服4次。1岁(每次2g);1-3岁(每次4g);4-6岁(每次6g);7-14岁(每次8g)。
体会:适用于热性外感的患儿,蚕豆病可用。
2.安儿宁颗粒
药物组成:天竺*、红花、人工牛*、岩白菜、甘草、高山辣根菜、短管兔耳草、白檀香、唐古特乌头、蔗糖。
主治:清热祛风,化痰止咳。
用法:日服3次;2-5岁(每次5ml),5-7岁(每次5-10ml),成人(每次10-20ml)。
体会:适用于热性外感的患儿。
3.小儿解表口服液
药物组成:金银花、连翘、牛蒡子(炒)、蒲公英、*芩、防风、紫苏叶、荆芥穗、葛根、牛*。
主治:宣肺解表,清热解*。
用法:1-2岁(每次5ml,每日服2次);3-5岁(每次5ml,每日服3次);6~14岁(每次10ml,每日服2~3次)。
体会:适用于寒热错杂证的外感患儿。
4.抗病*口服液
药物组成:鱼腥草、桔梗、桑叶、连翘、荆芥、薄荷、紫苏叶、苦杏仁、芦根、菊花、甘草。
主治:清热解*,消炎退热。
用法:日服3次;2-5岁(每次5ml),5-7岁(每次5-10ml),成人(每次10-20ml)。
体会:适用于寒热错杂证的外感患儿。
5.馥感啉口服液
药物组成:*针草,野菊花,西洋参,*芪,板蓝根,香菇,浙贝母,麻*,前胡,甘草,蜂蜜
主治:清热解*,止咳平喘。
用法:1岁(5ml,日3次);1-3岁(10ml,日3次);4-6岁(10ml,日4次);7-12岁(10ml,日5次)。
体会:适用于气虚感冒的患儿。平素体质虚,反复呼吸道感染者可用。
6.银胡感冒散(外用药物)
药物组成:岗松、大叶桉叶、金银花、连翘、荆芥、柴胡、青蒿、薄荷、广藿香、陈皮、桔梗、艾叶。
主治:疏风解表,清热解*。
用法:外用。贴于脐部。先用手轻揉脐部约一分钟,后将小瓶药油倒进药包对准脐眼贴上即可。每日一贴(重症加一贴在大椎穴)。
体会:适用于外感初期,不能配合口服药物的患儿。
二、清热解*类
多用于外感高热的患儿
症见高热,咽红,流涕,咳嗽,便秘等
1.小儿热速清颗粒
药物组成:柴胡、*芩、板蓝根、葛根、金银花、水牛角、连翘、大*。辅料为蔗糖、糊精。
主治:清热,解*,利咽。
用法:日服3-4次。1岁(每次0.25-半袋);1-2岁(每次0.5-1袋);3-7岁(每次1袋-1.5袋);7-12岁(每次1.5袋-2袋)。
体会:药物组成含大*,大便稀烂者慎用。
2.小儿豉翘清热颗粒
药物组成:连翘、淡豆豉、薄荷、荆芥、栀子(炒)、青蒿、大*、赤芍、槟榔、厚朴、*芩、半夏、柴胡、甘草。
主治:疏风解表,清热导滞。
用法用量:日服3次。6个月-1岁(每次1-2g);1-3岁(每次2-3g);4-6岁(每次3-4g);7-9岁(每次4-5g);10岁以上(每次6g)。
体会:适用于风热外感,夹滞、夹湿的患儿。外感症状外,可伴见纳呆口渴,脘腹胀满,便秘或大便酸臭,溲*。组分含大*,大便稀烂者慎用。
3.金莲清热泡腾片
药物组成:金莲花、大青叶,石膏、知母、地*、玄参,苦杏仁(炒)。
主治:清热解*,利咽生津,止咳祛痰。
用法:加热水适量,泡腾溶解后口服。1岁(每次1片,一日3次),1-15岁(每次1-2片,一日4次)。高烧时可用至每日4次,或遵医嘱。
体会:警惕泡腾片需泡水后用,不可直接口服。
三、清热宣肺类
多用于急性支气管炎的患儿
症见咳嗽、*痰等,伴或者不伴发热
1.小儿宣肺止咳颗粒
药物组成:麻*、苦杏仁、甘草、桔梗、竹叶、*芩、芥子、葶苈子、马兰、防风、*芪、山药、山楂
主治:宣肺解表,清热化痰
用法:日服3次。1岁(每次1/3袋),1-3岁(每次2/3袋),4-7岁(每次1袋),8-14岁(每次1.5袋。
体会:适用于兼见脾虚夹积滞的患儿。
2.杏贝止咳颗粒
药物组成:炙麻*、苦杏仁、甘草、百部、桔梗、前胡、浙贝、北沙参、木蝴蝶
主治:清宣肺气,止咳化痰
用法:日服3次,每次1袋(儿童减量)
提示:蚕豆病可用。
四、清热利咽类
多用于急性咽炎、咽峡炎、扁桃体炎的患儿
症见发热、咽痛、咳嗽等
1.蓝芩口服液
药物组成:板蓝根、*芩、*柏、栀子、胖大海
主治:清热解*,利咽消肿。
用法:日服3次,每次20ml,小儿酌减。
体会:利咽作用较强,咽炎者优选。蚕豆病可用。
2.蒲地蓝消炎口服液
药物组成:蒲公英、板蓝根、苦地丁、*芩
主治:清热解*,抗炎消肿。用于疖肿、腮腺炎、咽炎、扁桃体炎等。
用法:日服3次,每次10ml,小儿酌减。
体会:清热解*作用较强,扁桃体化脓者优选。蚕豆病可用。
3.克感利咽口服液
药物组成:金银花、*芩、荆芥、栀子(炒)、连翘、玄参、僵蚕(姜制)、地*等14味。
主治:疏风清热,解*利咽。
用法:日服3次,每次20ml,小儿酌减。
体会:适用于合并外感症状,如发热、鼻塞流涕、咳嗽痰粘等的患儿。
4.开喉剑喷雾剂(外用药物)
成份:八爪金龙、山豆根、蝉蜕、薄荷脑。
功能主治:清热解*,消肿止痛。
用法:外用。
体会:局部外用。口腔炎、咽峡炎者优选。
5.金喉健喷雾剂(外用药物)
成份:艾纳香油、大果木姜子油、薄荷脑、甘草酸单胺盐。辅料为乙醇。
用法:外用。
功能主治:祛风解*,消肿止痛,清咽利喉。
体会:局部外用。口腔炎、咽峡炎者优选。
-END-
杨向娜主治中医师
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儿科专业,师从王丽清教授、陈晓刚教授。曾医院、医院、广州中医院工作,具有扎实医学理论基础及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发热、咳喘、泄泻、厌食及小儿“治未病”调养。曾主持课题《中药“神曲”治疗小儿泄泻60例疗效观察》,参与多项中医儿科相关课题,发表多篇国家级期刊文章。参编教材《中医儿科学》和《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请长按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