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三月的紫云百花村,花团锦簇、春意盎然,花儿笑、鸟儿鸣,田间地头农户们的欢声笑语,疫情过后,麻山深处的百花村开始热闹了起来,村内肉牛养殖、家庭农场、食用菌、农业产业种植等脱贫产业也正有序推进,百花村逐渐形成产业“百花”“齐放”的态势。
3月17日,在紫云自治县大营镇百花村的打乔组的中药材种植地里,数十位农户正在松土、垄沟、铺膜、移摘中药材山豆根,田间地头一派农耕生产、热火朝天的景象。
百花村田野里正准备春耕生产。
“我们百花村正在向纵深推进产业革命,从自给自足参与向现代市场经济转变、从主要种植低效玉米向种植高效经济作物转变、从粗放量小向集约规模转变、从‘提篮小卖向现代商贸物流转变、从村民‘户自为战向形成紧密相连的产业发展共同体转变。”百花村驻村第一书记陈怀静说。
“以前这些零散的土地种植的都是玉米、油菜等低经济价值的农作物,现在通过土地流转之后,由村合作社统一种植三年生高经济价值的中药材山豆根和黄精,山豆根种植亩,已完成种植亩,黄精中药村种植亩,目前正在备耕、移苗栽种阶段。”陈怀静说,只要对中药材管护好,山豆根亩产值可达4.5万元,黄精亩产值可达2.4万元。
肉牛养殖场。
山豆根和黄精属于三年生的中药材,为了以短养长,百花村在中药材的间隙套种一年生的白芨,提高土地的经济价值。
据介绍,中药材种植项目是与贵州百灵集团合作,由贵州百灵提供种子、肥料、地膜、农药,种植成熟后再购买回收,百花村村级合作社流转土地,提供土地资源,引导社员参与、带动贫困户种植,贫困户在其中可以有获得工作的务工收入、土地流转费用、以及产业收益后的分红等收入。
目前,百花村还种植有菌草80亩,有精草料亩(紫花苜蓿和黑麦草),计划在龙洞组、狗场一二组、林场组等种植辣椒亩。
数十位农户正在种植中药材。
扶贫先扶智。百花村发展家庭农场,激发群众内生动力,以家庭模式养殖生态鸡,该项目与“四川德康公司”合作,德康公司提供鸡苗、饲料、技术指导、疫苗、销售,并缴纳15元每平方的场地租金费用,百花村合作社提供场地、基础建设、组织贫困户参与养殖;该项目以极贫乡镇扶贫基金.7万元作为生态鸡养殖项目的启动资金,有大棚15个,每个棚平方米。
“生态鸡养殖项目,我们通过鼓励村里贫困户参与养殖经营,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创业’代养,年10月,我们村开始养殖第一批生态鸡,一年可以饲养三批生态鸡,每批养殖规模可达2.4万羽,每年可产生效益21.6万元,该项目利益联结15户贫困户。”百花村支书舒启凡说,通过家庭农场项目,不仅仅带动了贫困户自身发展脱贫的积极性,同时也壮大了村集体经济。
百花村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发展起了肉牛养殖产业,“上个星期我们村剩下的存栏92头黄牛刚刚卖出去,销售额有万元呢!”舒启凡乐呵呵说道。
沿山而建的盘山通组路。
“肉牛养殖价格稳定,成活率高、风险低,这样的脱贫产业比较靠谱!”舒启凡谈及产业选择时说。
百花村肉牛养殖项目与“关岭牛头公司”合作,养殖小黄牛,该项目由壮大村集体经济资金50万,极贫乡镇基金万元,中央财政扶贫量化入股资金万元,省计生协会“幸福母亲”工程项目资金25万元,贵阳银行惠民贷万元共计万元的项目资金启动,养牛场养殖规模达头,第一批进牛头,利益联结百花村贫困农户户。该项目由“镇公司+合作社+贫困户”运营,养殖周期为4个月,养殖场消毒需要20多天,一年可以饲养2批左右,总产值达万元。
百花村发展产业,不仅仅只在本村,通过与其他村进行抱团发展,实施异地产业发展,发展食用菌产业,目前规模达46个大棚,利益联结46户贫困户。
一夜春雨过后,驻村书记陈怀静和村支书舒启凡到中药材种植基地内查看中药材的长势情况。
“我们集中资金、集中资源通过异地发展食用菌产业,旨在通过整合大营6个深度贫困村的土地资源、资金、人员,集中力量、形成合力,方便管理,实现产业发展效益最大化,脱贫效果最大化。”大营镇镇长程海波说。
陈怀静介绍,我们的食用菌种植项目是与宁德市首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合作,由该公司提供种植、管护专业技术指导、保底销售等服务,让生产的食用菌进行无缝的产销对接。
“食用菌项目由大营镇惠农益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统筹,极贫乡镇扶贫基金万元作为项目启动资金的一部分,启动46个大棚,每个大棚放置棒菌棒,每棒保底产生收益1元以上,该项目利益联结92户贫困户,去年收益就有15.66万元呢。”陈怀静说。
中药材种植基地。
“所有由镇公司统筹的产业,所有收益由镇公司进行统一统筹,再对全镇户贫困户进行利益分红,下一步,我们在月底和5月底将进行两次分红,每次分红0元以上,累积保障每户贫困户分红至少在元以上。”程海波说。
近年来,在大营镇政府的统筹下,百花村产业呈现百花齐放、产业井喷的现象,通过产业的发展,推动了百花村的脱贫攻坚工作,在驻村书记、村支两委、驻村干部、作战队员们的共同努力,将百花村高达39.03%的贫困发生率降低为2.94%,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胡家林
编辑向淳
编审胡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