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豆根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脱贫攻坚村村道紫云自治县打若村小小
TUhjnbcbe - 2025/2/7 17:56:00

在紫云自治县境内的麻山深处,坐落着大大小小的村落,打若村便是其中之一。

3月20日,记者跟随春日里的暖阳走进紫云自治县宗地镇打若村,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规整的小楼房陈列于通村公路两边。在离村子不远处的亩中药材种植基地里,村民们忙活着除草、追肥、浇水……一幅火热繁忙的三月农忙图在阳光下显得格外旖旎。

打若村位于紫云自治县宗地镇东南方向,辖有11个村民组,13个自然村寨,共有总人口户人,全村国土面积13.06平方公里,共有耕地亩。

过去因为人多地少、交通不便、资金短缺、技术落后等原因,打若村百姓们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缺乏与外部的交流,生活越过越贫困。截至年底,打若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户人,其中已脱贫73户人,未脱贫人口78户人,贫困发生率达23.13%。

打若村茅草坪组村民唐吉付是村里的贫困户之一,家里1亩多的耕地种玉米不够吃半年。“以前家里那点地都是种点玉米,一年种到头只够吃几个月。前年开始村里开始发展山豆根产业,我便把家里的地流转了出去,然后通过合作社组织到地里务工,每天80元钱的收入,这个月已经干了18天,多元的收入非常不错。”唐吉付说。

年,为改变村中无产业、农民收入低的现状,打若村紧扣“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的脱贫思路,通过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改变传统低效种植思路,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引进山豆根、佛手瓜等高效农产品种植,做到贫困户产业全覆盖。经过两年多的奋斗,目前,打若村贫困发生率已下降至3%以下。

“我家也只有2亩多地,今年我按元钱每亩的价钱流转给了村里种植山豆根,自己在广州、昆明等地打工,挣到钱了还把家里的房子修得很漂亮。回家过年的时候也会在村里的山豆根基地上干活,每天可以挣到80元钱补贴家用。”谈及今年来自己家里的变化,家住打若村茅草坪组的唐仲成非常欣喜,他说:“以前家里的地只能种玉米,辛苦一年没多少收成,现在富裕了,腰包鼓了起来,我时时刻刻都不会忘记党和政府的帮助。”

此外,近年来,打若村通过“产业精准到户”项目,先后发展起来了10羽蛋鸡养殖以及猪、牛发放到户养殖等,带动未脱贫贫困户每户年收入余元。同时,打若村以发展产业带动就业及外出务工等方式,增加贫困户人均收入,截至年底,所有贫困户人均年收入不低于元。

一个个精准的产业选择,多方面的举措并进,使打若村村完成了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转变,实现了贫困户产业全覆盖。

“选择山豆根作为村里的支柱产业,基于村里无产业的情况,无产业则不富民,民不富则脱贫攻坚战打不赢。”由安顺市生态环境局派驻打若村第一书记田路介绍道:“结合打若村的实际,我们做了大量考察调研,并邀请到百灵、三力等制药公司的药材专家进行实地调研,最终选定了在打若村发展山豆根种植项目。除村专业合作社种植的亩外,其余均是村民自发种植,由三力公司统一提供生产资料并集中保价收购。山豆根三年一成熟,今年底是打若村首批山豆根的收获年,预计可实现每亩余元的收益。”

田路介绍,下一步,打若村将继续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巩固好现有产业的同时,发展新产业,并将新产业再覆盖到贫困户身上,持续稳步保障贫困户增收,确保高质高效打赢脱贫攻坚战。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杨曦

编辑向淳

编审胡丽华

1
查看完整版本: 脱贫攻坚村村道紫云自治县打若村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