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周翔,是黔西南州联通公司一名普通的网格经理。
年3月,我主动请缨到贵州“两山”腹地望谟县麻山镇,担任牛场村脱贫攻坚驻村第一书记。
做脱贫攻坚工作,人们常说“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进村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基层战斗堡垒建强起来,积极对接单位资金2万元,购买相关办公设备,建成牛场村爱心书屋,丰富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学习渠道。同时通过开展“三会一课”、“两学一做”、“新时代农民大讲堂”和“感恩群众会”等活动,让农村党员在思想上提高觉悟,践行党建引领开展脱贫攻坚工作,让党旗飘起来,让党员干部干起来。
经过一年的努力,年牛场村党支部荣获“省州县三级脱贫攻坚先进党组织”称号。
我作为一名大山里走出来的孩子,从小,我就对农村有着深厚的感情,对居住在大山深处的父老乡亲有着深厚的感情。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我深知,搞好农村工作,需做到“若做民间事,必问百姓苦。”
记得扶贫之初,我白天一户一户的走访,晚上组织就大家开会,回去还要对当天情况进行小结,经常忙到凌晨一两点才得以合眼。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两个月不分白天黑夜的细心走访,我把我所帮扶的牛场村12个组,20个自然寨户贫困户走完,并把每家每户的基本情况摸个清清楚楚。
“彭大伯,身体好点没有?”
“杨大哥,今年养殖如何......”
驻村以来,只要村里的村民有困难,我都会上前问一下、帮一把。
当我知道,本村贫困户、边缘户生活困难,我就立即对接各帮扶单位,共计协调资金元,为这部分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享有基本生活物资保障。
当我知道牛场村小学幼儿园,贫困学生缺少学习用具时,又立即联系各帮扶单位,协调资金元,为当地学生购买文具学习用品;同时联系帮扶单位开展“冬季送温暖活动”,采购元的物资为贫困户、贫困党员、80岁以上高龄老人进行慰问。
今年初,村里的贫困户姚胜发种植的10亩中草药山豆根出现病情,我心急如焚,眼看姚胜发的投入就要付之东流,我驱车多公里,到兴义去联系黔西南州喀斯特设计院的支永明所长,到达田间地头进行技术指导,同时又协调单位帮助,请求单位给予元用来治理病虫害,最终,姚胜发度过了难关。
村里的贫困户彭真宪夫妇,年纪大了,由于常年患有腿部风湿性关节炎,出行十分不方便,我从工资中拿出元来,给老两口的院坝打上水泥地板,方便老人出行。
今年10月,我们村合作社种植的15亩小黄姜没有销路,我又到公里外的清水河姜厂,为合作社生姜销售找到了销路……
就这样,我通过一桩桩,一件件实事、暖心事慢慢地走进了群众的心里。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为了让居住在自然条件特别恶劣地区贫困群众早日搬出深山,我带领驻村工作队、村支“两委”的全体同志,结合本村实际,“坚韧不拔,坚持不懈”地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截至今年十月,我们牛场村共搬迁群众户。
驻村扶贫两年多的时间,说长也不长,说短也不短。这两年多时间,由于大家的共同努力和无私的付出,我们帮扶的牛场村贫困户已全部脱贫。
有人说,脱贫攻坚结束了,我们要走了,但是到现在,我们仍战斗在脱贫攻坚的第一线,紧紧围绕望谟县委“脱贫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的安排部署,带领脱贫攻坚队,村支两委继续奋战!
作者周翔
编辑王小婷
编审王璐瑶杨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