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7月16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以下称中科院)第二季度发布会上获悉,中科院积极为贫困县“量身打造”脱贫方案,截至6月底,参与帮扶县已出列贫困村68个,已脱贫户27,户,脱贫人口,人。
作为国家的科技战略力量,是我国科技扶贫的先行者、践行者、主力军。根据国务院扶贫办的统一部署,中科院目前承担了4个国家级贫困县的定点扶贫任务,包括内蒙古库伦旗、广西环江县、贵州水城县和六枝特区。
截至年6月底,中科院参与帮扶县已出列贫困村68个,已脱贫户27,户,脱贫人口,人,十八大以来扶贫干部获得省部级奖项6项。
中科院秉持“科技扶贫提升贫困地区自我造血功能”的理念,以科技优势带动产业提升,支撑企业良性运营,培育当地经济内生动力,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
记者了解到,在贵州水城县,中科院地化所和昆明分院协调12家院属单位,瞄准当地猕猴桃、马铃薯种薯、小黄姜、刺梨等特色农业资源和玄武岩纤维、野生动物、旅游资源,实施了13个科技扶贫项目,涉及农业、工业、生态、旅游、教育等多个领域,解决当地核心龙头企业发展的科技难题。其中,中科院武汉植物园依托专利品种,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全面提升当地猕猴桃产业化水平。这一新品种、新技术在当地的运用累计创造产值14.47亿元、利润超3亿元,使1.6万贫困户、5.27万贫困人口受益,支撑了水城县国家农业现代园区的获批和建设。
在广西环江县,中科院亚热带生态所和广州分院协调院内外6家单位、6个科技项目,通过培育红心香柚、砂糖橘、沃柑、澳洲坚果等特色水果形成高值经果林产业,通过菜牛产业示范和山豆根、牛大力、鸡血藤等中草药种植推广形成种养结合的生态扶贫产业链。年7月,国务院扶贫办下发指导意见,依托中科院植物所技术指导进一步扩大杂交构树扶贫试点,目前已有20多个省市区的个县种植杂交构树共计67万亩,带动近20万名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骆倩雯
监制:刘昊、童曙泉
编辑:王海萍
流程编辑:洪园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