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畴,是一个奇迹
上世纪90年代起
西畴县干部群众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
滇黔桂乃至全国石漠化程度
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勇于向石漠化抗争、向贫困宣战
用干的行动、干的壮举
求生存、求脱贫、求发展
以“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的魄力
闯出一片生存发展的新天地
西畴县城全景
西畴,更是一种精神
迈入新时代
精准扶贫的求实精神
与持之以恒的“西畴精神”交织共鸣
在石漠化上谱写出新的壮丽史诗
年率先在全州脱贫摘帽
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过万元
列入全国首批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县
……
11月5日至11日,云南日报报业集团启动“新时代西畴精神主题蹲点调研”全媒体采访活动。在7天时间里,采访组深入田间地头,企业社区,将镜头对准基层*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生态保护一线工作中闪现的新时代西畴精神,采撷到一批“鲜活的样板、挺立的标杆、闪亮的镜子”。
点击下方标题
一起学习新时代西畴精神
汲取奋进力量
??
“树木砍光、水土流光、姑娘跑光”的
西畴县兴街镇三光片区
现今猕猴桃果园连绵成片
即使在冬季
也是满目绿意
游人络绎不绝
三光新貌全景图
生态退化地区
如何走好绿色发展之路
在保护绿水青山的基础上
实现金山银山?
11月9日,云南日报报业集团新时代西畴精神报道组记者采访了县委书记蒋俊。“西畴县大部分地区是经济发展落后地区,解决这些地区的生态问题不是简单地停止发展,而是要结合区域自身生态功能定位,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生态产业,调整产业结构,努力将生态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
三光猕猴桃基地
蒋俊介绍,近年来,西畴县下定非常之决心,继续弘扬面对困难不低头,自强不息、苦干实干的“西畴精神”,不断促进农业产业优化升级,绿色农业蓬勃发展。
数据显示:20多年来,西畴人民累计改造田地24.4万亩,炸石造地10多万亩。十三五期间,建成高标准农田亩。人均增加耕地0.4亩以上。
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年的元提高到年的元。年,各项农业产业共带动余户贫困户实现户均增收元以上。
突出规划,强化项目聚合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然而在西畴,群众首先面对的是恶劣的生存环境:喀斯特地貌占75.4%,人均耕地面积仅0.78亩,是滇黔桂乃至全国石漠化程度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大部分贫困村地处偏远地区,土壤瘠薄,耕地零散。
上个世纪90年代,西畴人民搬开石旮旯要土地,掀开石窝窝建小水窖,创造了感天动地的生存发展奇迹。
雨雾蒙蒙的中午,兴街镇三光村委会多依坪村的高仕仙仍然迎来了几桌吃生态鸡火锅的客人。他们家经营的农家乐位于西畴三光国家石漠公园景区的核心区域。
“曾经村民要到两公里以外的地方挑水,走在路上全给晃洒了,种一点玉米只能盼着天公作美才有收获。”高仕仙一边忙碌着招呼客人,一边跟记者讲述当年的不易,她的公公江应发在上世纪90年代带领村民修建多依坪村通往兴街镇的路,“用炸药炸,用牛犁,人再接着挖”。
三光片区曾是西畴县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年,西畴县通过招商引资,将文山浩弘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引进当地,*企投资近5亿元,建成以种植有机猕猴桃为主的余亩高原特色水果综合基地。通过土地流转,高仕仙家中获得了土地租金,以此为资金基础,建成村里第一家农家乐。
美好生活节节高
三光片区正在建设石漠化综合治理国家级示范点。从石漠公园景区的观景平台远望,高仕仙家所在的多依坪村像一只白色的鸟儿,停歇在绿色起伏的波浪中。
“进入新时代,面对经济发展和资源匮乏、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西畴县结合区域自身生态功能地位,突出规划,强化项目聚合力,因地制宜建设生态农业县,提出‘养好一只鸡’‘栽好一山药’‘种好一园菜’,打造‘绿色食品牌’,发展观光农业,彻底告别了‘玉米长在石窝窝,春种一大片,秋收一小箩’的历史。”西畴县农业农村和科学技术局局长陆晋玄向记者介绍。
“养好一只鸡”——西畴县发展以乌骨鸡为重点的生态畜禽养殖,建设“1+9+N”养殖基地。即“1个企业示范养殖基地+9个合作示范社+N个社员养殖户”,建设存栏5万套种鸡的种鸡场和年孵化万只脱温鸡苗的孵化场1座,培育乌骨鸡生产加工龙头企业3家,规模养殖场19个,养殖专业合作社32个,带动全县3万余户农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参与养殖。
乌骨鸡养殖
“栽好一山药”——充分利用西畴丰富的森林资源,大力推行林下中药材种植,重点发展三七、重楼、*精、石斛等中药材,把西畴建成“山豆根云药之乡”。截至目前,全县共申报认定高品质中药材种植示范园4个,新建高品质中药材示范基地3个,种植中药材3万余亩,收获面积1.73万亩,产量吨,实现农业产值2.26亿元。
中药材种植
“种好一园菜”——以企业、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主体为依托,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建成标准化、高端化、特色化、品牌化的绿色蔬菜基地2个,食用菌示范园种植基地6个,培育蔬菜示范种植合作社3个,蔬菜种植面积7.53万亩,实现产值万元。
优化供给侧结构,循环农业高效发展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西畴县坚定地走质量兴农之路。
西畴县培育龙头,强化企业带动。陆晋玄告诉记者,近年来,西畴县引进文山浩弘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林达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兴牧牧业有限公司、君源进出口有限公司、百汇药材林果种植有限公司等新型经营主体,采取建基地,合作社带农户,打品牌拓市场等方式,逐步发展壮大,带动全县贫困农户增收致富,促进了重点农业产业集中成片开发、产业化发展。截至目前,全县共有业主、大户户。
杨梅熟了迎客来
培育加工龙头延链条。依托高品质药园、生态蔬菜种植园、特色水果种植园、畜禽养殖园,引进培育重点农业产业加工企业8户。
培育专合组织强带动。围绕提升产业发展的组织化程度,注重发挥专合组织的利益联结作用。截至目前,全县登记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共个,其中:国家级示范社3个,省级示范社9个,州级示范社7个,县级示范社8个,幅射带动农民4.76万人,形成了上联市场、下联农户、多方共赢的局面。
猕猴桃种植基地
以市场为主导,强化品牌影响力。搭建西畴县线上线下扶贫产品展销店,向社会推介扶贫产品目录,助力西畴农特产品销售。全县共获三品一标认证企业(专业合作社)6家、产品16个。
产业蓬勃发展带来了明显的减贫带贫效果:年全县投入产业扶贫资金1.76万元,占扶贫资金的33.47%。各项农业产业共带动余户贫困户实现户均增收元以上。
清晨的阳光照在西畴县莲花塘乡兴龙养殖专业合作社的鸡舍上,几千只被注册了“八角飘香鸡”的乌骨鸡在八角林间悠闲踱步啄食。
合作社理事长高兴龙早就在文山买了别墅,但“只住过三晚,放不下村子里的乡亲和产业。”在香坪山林区新发寨村合作社的培训室里跟成员进行培训、及时回应合作社尤其是建档立卡户的各种需求是他工作的常态。
合作社按照“统一经营品种、统一技术标准、统一防疫疾病、统一打造品牌、统一市场销售”的经营模式,探索发展循环农业,带领合作社成员走绿色生态发展路。年成立来累计完成经营收入万元,累计实现可分配盈利64万元,带动25户贫困户实现脱贫。
“八角树会长一种专吃嫩叶的虫,在林下养鸡既吃了虫,又不容易长杂草”,高兴龙既做过林场工人又当过兽医,“循环农业经”在他心里很有一套:“养殖畜禽的粪便可作为种植作物的有机肥料,种植作物的根、茎、叶又可用作养殖畜禽的饲料。”他让妻子端上一盘水煮土鸡蛋让记者尝,鸡蛋个头不大,蛋*颜色金*,味道很香。
采八角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西畴县近年来加快循环农业发展,增加农业生态产品供给。
循环农业不仅盘活了林地资源,而且节约了生产经营成本,改善了种养业结构,提高了产品质量,高兴龙所注册的“八角飘香鸡”“鸡冠山野猪”等品牌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价格不低的商品在高端市场供不应求。
多亩的猕猴桃种植园刚刚收获完,浩弘农业林下养殖的鸡以及生态鸡蛋也已产生效益,企业在今年又投入万元兴建了养牛场。
“我们打算利用牛的排泄物继续优化有机肥配方,进一步改良土壤。”企业负责人陈登贵表示,在西畴做现代化种植业要用足非常之功夫,土地不能做到真正平整、缺水也是很大的问题,但企业来到这里,发扬西畴精神已成为自觉,浩弘将深耕绿色生态农业,种植园内采用人工除草,物理防虫,使用无污染的有机肥料,一切举措目的都是让猕猴桃品质更好,走绿水青山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今年疫情期间,浩弘猕猴桃经对口帮扶的上海虹口区扶贫团队的帮助,在上海市场赢得良好口碑。
新产业显生机,农产品成网红
休闲农业和电子商务在西畴显露生机。
莲华塘乡香坪山村委会依偎在老胖箐水库旁,目前已建成了拥有完整体系的文旅项目“林涧有雨”。村委会和旅游公司合作,村民定期获得土地流转费用,村集体得到公司经营5%的流水收益。公司除技术性岗位外优先使用村民,提高了村民的务工收入。
在景区卖烧烤的村民梁月告诉记者,以前要外出务工,没有办法照顾家庭,现在她回到家乡,可以一边带孩子一边在景区做点生意,一天可以卖元至元不等。
火龙果种植
兴街镇东升村委会江龙村的58户人家种植了亩桔子。刚刚摘完柑橘的李代茂把一大筐冒着水珠的柑橘放在了田埂边,随手挑了几个大的柑橘请大家吃。李代茂说:“今年雨水多,橘子橘子甜度只到8,下个月预计能到12,到时候就更好卖了。”李代茂是村里的第二代柑橘种植户,为了打出村子里水果的名气,27岁的李代茂不断摸索直播带货。年,李代茂通过在一亩田平台上发布短视频,吸引了来自浙江、武汉的批发商,他们到村里考察后,成交了4、5吨橘子。村里的妇女主任罗友秀也是直播带货能手,去年她开始在抖音上进行直播,四川的一名水果批发商在看过她的抖音后,亲自到村子里收购了多斤橘子。
江龙村刚刚在*府的支持下进行了庭园改造,家家户户标配了木亭子、小桌子小凳子、园林假山。优美的环境让村民有了新思路:“在橘子树下养鸡,发展林下经济,林下经济成熟后,结合“橘子村”的特点,发展乡村旅游,让游客到橘子地打卡,再吃上一顿生态土鸡。”
橘子熟了
昔日怪石嶙峋的石旮旯地变成一片片绿色的希望田野,昔日被外国专家判断为“一个基本失去人类生存条件的地方”成为喀斯特绿洲。“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又通过产业发展使水更绿、山更青,西畴县正在取得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县委书记蒋俊表示。
香坪山晨曦
恶劣的自然环境没有阻挡
当地村民前进的步伐
在西畴县
涌现出了一批扎实苦干的村民
他们靠着不服输的劲头
从零起步
逐渐成为当地脱贫致富的代表
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
“西畴精神”
在他们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跟随小布
一起来了解他们的故事
??
张贵相不服输,草莓种出甜日子
年,张贵相在自家3亩地里种的草莓一天卖了元,这让遭遇车祸后的她很高兴,“可以种植草莓赚钱还债。”
她和丈夫吴兴荣商量,找一块更大、地段好、交通方便的土地种草莓。俩人沿着文山-天保的二级公路找到了一块旱田。荒芜已久,杂草齐腰深,地势低洼。
张贵相咬咬牙,元/亩,租30亩,签了10年租期合同。
怎么种?穿上桶鞋,用锄头挖。车祸后颈椎受损,张贵相就跪在地里拔草。
历经坎坷,终于,夫妻俩迎来了客户满园,年收入40万元的好日子。
“既然死不了,就要站起来”
2年,23岁的张贵相从隔壁村小组嫁到西畴县新马街乡坪坝村委会龙潭坡村,婚后育有一双儿女,然而小女儿患有脑瘫。年在带小女儿治病的路上,张贵相出了车祸,昏迷十多天后苏醒,四肢动不能动弹,被医生告知颈椎三、四级严重受伤,很有可能瘫痪在床。
丈夫吴兴荣承担起了家庭的重担。看着日渐消瘦的丈夫,张贵相有种天塌下来的绝望。吴兴荣安慰她,“你在家就在,我会把家撑起来。”
在丈夫的鼓励下,张贵相努力做康复训练,一天天好起来。她告诉自己,“既然死不了,就要站起来。”
张贵相和吴兴荣用自家的地种了3亩草莓,用家里的二手微型车拉到街上去卖。在菜市场,张贵相把自己的草莓拿给了一个麻栗坡的卖草莓的人,对他说:“我的草莓给你卖吧,不要你的钱,如果好卖,你就找我批发。”
这次张贵相靠批发草莓卖了元,她很高兴,“看来草莓是有市场的。”
为了扩大规模种植,她们找了地段好、交通方便的30亩土地,签了10年租期合同。
年,吴兴荣花了1万多元在网上买草莓苗,苗收到时,大部分都坏掉了,卖家不承担损失,还把他们的电话拉黑了。东拼西凑的几万块钱打了水漂。
张贵相又花了多元买了一批,也是坏的。她打电话给卖家,卖家承诺她重新给她补货。
张贵相对卖家说,“我不要你补货,我要来你的育苗基地自己选。”于是,吴兴荣开着家里的二手面包车,行动不便的张贵相平躺在后座上,21个小时,两人从西畴到达四川双流,张贵相在丈夫吴兴荣的搀扶下走进育苗基地。
听说了张贵相的事迹,育苗基地的赵老板对她说,“我很佩服你,以后只要你需要,我都会支持你。”赵老板允许他们自己挖苗,看中哪棵挖哪棵,还教给他们种植技术。
“抱怨没有用,只能自己解决”
年至年,旱田挖出来的草莓地连续3年被淹。虽然周围的乡亲们都来帮忙拔草莓苗,但夫妻俩还是损失了20多万元。
张贵相外出学习,发现无土栽培的草莓不但口感好、卖相好,还方便管理,重要的是不再担心被水淹了。于是夫妇二人投入40多万元,开始了无土栽培草莓的种植。
无土栽培的草莓,产量高、味道好,进园采摘25元/斤,年,张贵相和丈夫赚了40万元。
俩人与朋友发起成立了草莓种植专业合作社,从最初的7个人,发展到现在的50多个人。雇用残疾人,教他们种植草莓。
如今,张贵相的草莓园里,一排排、一垅垅的草莓长势喜人,翠绿的叶子两侧挂满了红色的草莓,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香气。
进入冬天,草莓迎来销售旺季,园子里每天挤满了人。一波一波客人走进园子,跟张贵相寻要摘草莓的筐子,张贵相一边跟记者讲述充满磨难的经历,一边热情地招呼来客。
一个棚子,一间砖房,没有围墙和大门,车可以直接从公路上开进来,这就是张贵相一家在草莓园里的家。张贵相告诉记者,大年三十,他们一家都是在这儿过的。草莓园就是他们的全部家产和身家。
“都不知道怎么做起来的”,站在园子里,放眼望着满园的草莓,张贵相笑得有点羞赧。
谭代超的带贫初心
谭代超,是土生土长的木者村人。木者是一个藏在山窝里、贴在石壁上的村庄,找不到一块大过1亩的平地。30年前,他的同乡们在乱石丛生的“摸石谷”点燃了炸石造地的第一炮。这一炮,点燃了西畴“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精神之光。
而此时,谭代超走出校门,有了一份让乡里乡亲艳羡的工作,成为附近乡镇供销社的一名职员。没想到,工作不久,供销系统改制。敢闯的他毅然决定干餐饮“个体户”,在集镇开餐馆,生意一直很红火。“那时每年至少也有30万元的收入。”谭代超说。创业顺风顺水,他又做了一个让亲友们意想不到的决定,回村养牛。
乘车,记者与谭代超一边攀谈,一边顺着崎岖蜿蜒的村间道路往山里钻。在一个山窝窝处,合作社的养殖基地终于到了。“在集镇好好的老板不当,非得钻这山旮旯?”记者忍不住发问。
“这是生我养我的家,不能忘了本。”就是带着这样的美好初衷,年5月谭代超一头子扎进了山里,在木者村拉路村民小组领头开办了新天地养殖合作社,主要养殖肉牛、生猪。
归零再出发,没有谭代超预期的那么容易。“初期两三年都有损失,主要还是因为养殖技术、管理水平跟不上。”在地方各级*委*府的持续扶持下,谭代超学技术、学管理、找市场,成为远近闻名的养殖“专家”。合作社规模不断壮大,从初期的6户人家发展到了如今能辐射带动36个村民小组的户农户,今年预计有多头肉牛出栏。
“品种好,生态好,肉质好。”谭代超用“三个好”总结新天地合作社的肉牛为啥不愁销路。合作社的肉牛品种主要以文山牛和云岭牛等优质品种为主。“给牛喂的是秸秆、玉米、青草,让牛在山里‘锻炼’。”谭代超打趣道,自家的牛肉品质不会比日本的神户牛肉品质差。
合作社成立至今,带贫作用也愈加明显。在带动更多社员的同时,谭代超特别重视帮扶贫困群众。
身有轻微残疾的高永富是村里的老困难户,自从加入了合作社,建起了新房,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高永富的日子比普通群众过得还好,今年他家里能出栏5头肉牛。”谭代超给高永富算了一笔账,一头肉牛按如今到市价能卖到1.3万元左右,刨除三、四千的成本,一年下来5头肉牛有4万多元的纯收入。
另一位村民谭代金,身患残疾,如今在合作社务工,每年有近2万元的收入。“除了务工帮扶,合作社想办法让贫困群众加入进来。”谭代超说,一直以来都特别重视研究学习*委*府的各项“助农惠农”*策,积极探索合作社带动村民的“减贫带贫”措施,目前探索出“主营+主销+赊销+代售”的经营模式,保证社员利益最大化。他进一步解释道,“主营+主销”就是合作社自己大力发展种养殖业,自产自销;“赊销”是把牛仔、猪仔赊销给群众尤其是档卡户喂养,牛、猪出栏售卖后再来合作社付价款;“代售”是帮助签订收售协议的群众出售种植养殖产品,帮助他们卖个更好的价格,获得更多的利润。
“看着大家发展起来,从想干事到干成事,比什么都值。”谭代超说,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西畴精神”在木者永远不会过时。
木者村敢为人先、苦干实干的的精气神深深地烙印在了他的身上。
统筹策划:谭晶纯
撰文:段毅李喜翠刘珈彤施颖张文峰张登海
摄影:张文峰陈飞普建斌陈明凯李光聪熊平祥吕德仁何兴态
编辑:马正麟
福利来啦!!!
线上学习、答题有奖!
即日起至年1月3日
由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
云南省司法厅
云南省普及法律常识办公室
主办的
“民法典云课堂网络普法”
大型网络在线答题活动
在“云南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