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豆根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精中参西谋创新砥砺前进兴国医 [复制链接]

1#

王会仍(年7月--),主任中医师,第二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培养了蔡宛如和骆仙芳两位继承人。历任浙江省中医学会理事,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浙江省第六、七届*协委员,浙江省第二、三、四、五届侨联委员及中国民主同盟浙江省第七、八届委员会委员。曾被聘为《中医临床与保健》和《现代应用药学》等杂志的特约编委。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及指导学生发表论文余篇。

中医学术思想

强调辨证论治注重治病求本

王老认为临床诊治疾病疗效的好坏与辨证论治有着最密切的联系,而“治病求本”即是寻求引起疾病的原因,针对病因病机从根本上治疗疾病。每一疾病都具有其特有的临床表现特点,治疗要点亦异,只有抓住疾病的本质,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王老在临证时十分强调辨证施治和治病求本,他认为在审因辨证时,应善于从纷繁复杂的征象中,审理出病变的本质与疾病的根由,并予以灵活辨证用药。如对于肺痈的病因病机,王老认为外邪犯肺是发病的主要原因,正气虚弱或痰热素盛、嗜酒不节、恣食辛热厚味等致使湿热内蕴,则是易使机体感邪发病的内在因素。由于风热之邪袭肺,或风寒郁而化热,蕴结于肺,肺受邪热熏灼,清肃失司,气机壅滞,阻滞肺络,致使热结血瘀不化而成痈;继而热*亢盛,血败肉腐而成脓。因此,肺痈主要病机为邪热郁肺、肺气壅滞、痰热瘀阻,在治疗时王老特别重视清热、排脓与化瘀,尤其是清热之法,王老认为是治疗肺痈的核心所在,应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在恢复期,往往存在气阴两虚,此时需扶正祛邪兼顾。

善辨表里寒热明辨标本虚实

王老在50余年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临证经验,面对复杂的症候群,通过现象看到本质,抓住辨证的纲领和关键的症候,详细准确地辨别病症的属性,制订相应的治疗方案,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以慢性阻塞性肺病为例,该病多见于老年人,病程较长,病因常由外邪侵袭及肺、脾、肾三脏功能低下所致,临床症状以反复发作的咳嗽咳痰或伴气急为特征,王老在辨证的过程中认为,急性加重期常常伴有外感表证,多属实证,应注意宣肺解表,重在祛邪,以治标为主,但需明辨寒热,风寒者宜疏风散寒,风热者宜疏风清热,在此基础上酌加化痰止咳之品;慢性缓解期,重在扶正祛邪,降气平喘,主方为补肺定喘方,若是合并心功能不全者,加用五苓散,重用太子参、*芪、红景天,葶苈子、车前草、炙桂枝等。

王老强调辨寒痰热痰不能光凭痰色来确定,*痰固为有热,白痰未必有寒,尚要根据痰的性状、全身伴随症状及舌脉来辨证,对痰白量多的患者不轻易用温药,如此辨证屡屡获效。稳定期则以本虚为主要矛盾,虽临床表现仍有少量咳嗽咳痰,但此时的治疗当以扶正固本为主。由于该病夏季处于相对缓解阶段,王老遵循“春夏养阳”的古训,采用“冬病夏治”的方法,给予温补脾肾、益气扶正之品,佐以化痰,达到“正安”“邪清”的目的,从而减少了患者在冬季发作次数和程度,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年限。

用药灵活应变注重配伍禁忌

王老在临证过程中,不仅非常熟悉中药的性能,而且能根据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及归经合理用药,在长期实践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灵活用药和配伍经验,使药物在合理的配伍后可以对较复杂的病症予以全面的照顾,获得安全而理想的疗效。

如对痰的治疗,王老根据痰的不同性质,用药各异。湿痰燥之,药用苍白术、半夏、茯苓、胆南星等;热痰清之,药用*芩、大青叶、鱼腥草、桑白皮、羊乳、野荞麦根等;寒者温之,予小青龙汤、二陈汤主之;风痰散之,药用胆南星、白附子、天麻、防风、白僵蚕、蜈蚣等;老痰软之,药用浮海石、瓜蒌、五倍子、香附、半夏等;郁痰开之,药用僵蚕、杏仁、全瓜蒌、贝母、香附等;食积痰消之,药用六神曲、麦芽、炒山楂、全瓜蒌、鸡内金等。

中药因其具有良好的疗效、较小的*副作用而受到广大病员的欢迎。但是人们往往忽视其*副作用的一面。王老告诫我们临诊时必须熟悉所用药物的*性反应,以防发生不良后果。如*芩、山慈姑、山豆根可导致肺间质性病变;山慈姑、山豆根、川楝子、苦杏仁等长期使用可导致药物性肝损害;木通、雷公藤、斑蝥、鱼胆、芦荟、蜈蚣、草乌、细辛等多种中药可导致肾损害。王老还指出在中西药合用时,必须注意配伍禁忌,如麻*中所含的麻*碱若与洋地*合用,可增加洋地*的*性;甘草与利尿剂合用,可能导致低血钾。

辨证结合辨病宏观结合微观

如治疗咳嗽,有属肺气失宣的感冒咳嗽,有痰热壅盛的肺胀咳嗽,在治疗上是各不相同的,属于“同病异治”。但两种疾病的咳嗽所属证型相同亦可采用同一种治疗方法,属于“异病同治。王老在辨证与辨病方面,主张采用二者结合的方法,并强调不应局限于中医的辨证辨病结合,更应与现代医学的辨病治疗相结合,以使辨证治疗更具全面性和科学性。如以咳嗽为主症的变异性哮喘,按现代医学的观点是气道炎症性疾病,患者常常是过敏体质,故王老在常规的中医辨证施治前提之下,适当加入祛风药,如蝉衣、白藓皮、苍耳子、地肤子、僵蚕、地龙等药,常获佳效。

王老认为传统的中医理论需要结合高速发展的科技信息得以提高和发展,仅仅运用望闻问切四诊方法来诊断疾病是不够的,应该结合微观辨证,这样才能使辨证更具准确性和全面性。王老在临床辨证施治的过程中常常宏观结合微观,如治疗小气道轻度阻塞的患者,虽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但肺功能已有改变,此时应用中医宣肺理气、益气活血、化痰通络的方法,可以改善肺功能,防止疾病进一步发展;再如治疗慢阻肺的患者,虽无明显瘀血的临床表现,但血液检测粘稠度增高,此时加用活血化瘀的方法,常常可以改善缺氧症状,增加临床疗效。

重视预防康复提倡保健养生

王老临诊时亦非常重视康复、预防、保健、养生治疗,认为应以“虚者补之”、“损者益之”为原则,补养人体气血阴阳之不足。不仅要对处于疾病恢复期或缓解期的病人进行治疗,而且要对亚健康人群尤其是老年人进行养生调摄,这样才能使人体阴阳平衡、气血流畅,从而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延缓衰老、益寿延年。

王老除了对处于疾病中或疾病缓解期的患者注意补虚外,还非常推崇冬季服用膏方,他认为膏方药味适口、服用方便、药效持久、副作用小,利用膏滋药徐徐培本固元,是中医调补的上品。在应用时,王老强调以“调”为先、用药轻灵,切忌壅补,冬至前后每日服用,达到调整阴阳、补益气血、通其血脉的目的。王老认为,膏方不仅是滋补强壮的佳品,更是慢性病缓解期调治的最佳剂型。但在遣方用药时需注意以下几点:①养病保健有别,养病膏方须根据病情加以辨证施治,或标本同治,或虚实兼顾,以调理阴阳、祛病强身。不宜一味补益,以免恋邪。②膏方遣方选药时应注意体质与药性是否协调,偏于阳虚体质的,避免应用阴寒伤阳类膏剂;偏于阴虚体质的,须避免助火伤阴的膏滋药。③血证不宜用辛热刚燥之剂,孕妇忌用破气活血滑利之品。④膏方以平缓、长效见长,不可追求立时之效,而滥施质精昂贵之品。但膏方之要在于形,也不可一味追求质轻气薄之辈,宜适当予以滋润、胶稠类之品,以免难以成形。⑤服用膏滋药调治时,饮食忌生冷油腻,以免阻碍脾胃运化,影响膏药吸收。⑥外感期间或疾病发作期应暂停滋补膏方,以防闭门留寇。虚不受补或脾虚不运者,宜先予引补,待脾胃功能健全后再予膏滋药调治。

力畅中西优化选择充分发挥各自优势

王老在临诊中十分重视中西医的优化选择,以充分发挥中、西医各自的优势。王老认为治疗呼吸系疾病尤其要善于发挥其各自的治疗优势,做到扬长避短,才能有助于提高临床的治疗效果。在治疗肺部结节时,王老根据结节风险高低分三期进行辨证论治,既按照现代的思路,又根据中医辨证思维进行选方用药,既强调不误治、不延治,也强调使用不损伤脏器的清肺散结类中药,治疗时重在扶正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佐以祛邪散结。在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和支气管哮喘等呼吸疾病时,根据不同病情、病期而有侧重。在急性发作期和重症阶段,由于西药抗感染、平喘、止血等作用奏效较快,故先以西药治疗为主,辅以中药如清肺化痰止咳等;随着病情控制,逐渐加强中药治疗力度,以祛邪扶正,常加用益气养阴的太子参为主,补肺气而不伤阴,为尽早撤离西药做好准备;在缓解期则重用中药扶正固本、增强机体防御能力以预防复发,并根据慢阻肺、支扩和哮喘的不同病理特点灵活辨证施治,从而在临床收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如治疗支气管哮喘,在急性发作期,特别是重危阶段,王老认为西药占有较大的优势。β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茶碱、肾上腺皮质激素等作用往往迅速而有效,根据病情的轻、中、重度,进行分级治疗。然而以上西药长期使用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副作用。中药如麻*、细辛、甘草、姜半夏等均能抑制过敏介质释放,降低IgE水平及增加CAMP的含量,从而舒张支气管平滑肌而达到平喘的效果,虽其平喘作用不如西药迅速,但无明显*副作用。故王老主张在西药阶梯治疗方案基础上,同时运用中药宣肺化痰、降气平喘,从而提高疗效,并使西药尽快降级治疗,缩短西药运用时间及减少其副作用。

大事概览

?年7月24日,出生于海南省琼海市,幼时随父母移居新加坡,早年曾就读于当地华校新民小学和南洋华侨中学。

?年,归国后就读于杭州市重点中学,即杭州第四中学。

?年,由杭州第四中学毕业后考入浙江中医药大学(原浙江中医学院)医疗系就读。

?年,毕业后曾被指定为浙江省名老中医继承工作的24名继承人之一,原定为名老中医*叔文的继承人,但未能完成。医院不久便跟随浙江大医院医疗队赴永康县参加毕业生下乡活动,此后还跟随医疗队先后前往东阳、嘉善等县的农村送医送药。

?年末,医院从事中医内科的临床工作。

?年,被调到“浙江省防治慢性气管炎协作组”从事老年慢性气管炎防治药物的临床验证工作。先后研究了七叶一枝花、侧柏叶及山苍子油胶丸,该项目集体获得省级科技成果三等奖。

?年,应邀在新加坡中医公会及新加坡同济医药研究学院作中医学术讲座,深获好评。

?-年,进行“慢性肺心病的临床研究”(浙江省卫生厅科研项目)及“肺气虚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关系的临床研究”(浙江省自然基金会科研项目),分别获得浙江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三等奖。

?年,被评为浙江省名中医,同年被指定为第二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在社会各界都曾任职,曾是浙江省第六、七届省*协委员,浙江省归国华侨联合会第二至五届的侨联委员,退休前一直是浙江中医药学会及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等学会理事。

?王老至今仍坚持每周出门诊,尽心尽职,精力仍不减当年。

参考文献:

[1]徐俪颖,骆仙芳.博学无穷书中来笃行不倦济苍生——名老中医王会仍成才之路研究报告[J].中医药管理杂志,,19(12):-.

[2]骆仙芳,蔡宛如.王会仍学术经验简介[J].世界中医药,8(06):-.

蔡宛如名老中医工作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