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乌梅丸加减治愈蛔厥一例
李某,女,33岁。初诊∶年7月16日。
主诉及病史;初起上腹疼痛,痛甚则呕吐*苦水,手足厥冷,现已5天,饮食不进。伴有发烧,体温37.5℃。西医诊断为∶胆道蛔虫症。
诊查∶面部见有虫斑,舌苔白薄腻,脉象弦数。虫症。
辨证∶寒热交结,虫积于内,堵塞胆道发为蛔厥。
治法∶安蛔驱虫,和中降逆。
处方;乌梅10g胡*连10g吴萸3g生大*6g桂枝5g蜀椒5g川楝子15g槟榔15g姜半夏10g生姜6g2剂
二诊;7月18日。空腹服药后腹中一阵剧痛,便下蛔虫20余条,吐止,痛势大减,手足转温,稍进米汤,体温36.8℃。上方去大*、生姜,减川楝子、槟榔之量再进。
处方∶乌梅10g胡*连10g吴萸3g桂枝5g蜀椒5g川楝子10g槟榔10g姜半夏10g
服药2剂痛止,饮食增进,病愈出院。
本患者以急腹症从,急诊室收入住院,据其脉证并进行各种检查诊断为胆道蛔虫症,属于中医"蛔厥""。方用乌梅丸加减。该方出自仲景《伤寒论》为治厥阴吐蛔的有效方,临床应用颇为广泛,但必须根据症情进行加减,如方中人参、当归、附子等药,在患者未至大虚、四肢厥冷不甚时可以不用。乌梅酸能安蛔有驱虫作用,为本方主药,但必须配合槟榔、大*等,既可加强杀虫之力,又能使蛔虫从大便而下,故患者服药2剂,即下蛔虫20余条足见,乌梅丸加减对胆道蛔虫症有一定疗效。
七、开胸散结、和胃化痰法治愈梅核气一例
茅某,男,25岁。初诊∶年8月27日。
主诉及病史∶咽部如有物发堵已3年,经五官科多次检查,诊为慢性咽炎。近3个月来更觉胸部及胃脘有气窜走疼痛,喜太息,口干苦,饮食尚可,大便结,曾用消炎止痛等西药及半夏厚朴汤、牛*解*丸等中药疗效不显。
诊查;就诊时咽部有轻微胀痛感,舌质红苔薄而腻,脉象弦细而滑。
辨证∶气滞热郁,痰气结阻。
治法∶开胸散结,和胃化痰。
处方∶全瓜蒌24g薤白10g丹参12g檀香5g砂仁5g*连3g山豆根10g菖蒲5g广郁金10g藿苏梗各10g6剂
二诊;9月3日。药后症减,咽喉发堵已不明显,胸及胃脱仍有窗痛。再以原方出入。
处方;藿苏梗各10g全瓜蒌20g*芩10g清半夏10g郁金10g苍术10g厚朴5g改仁15g香附10g滑石15g6剂
三诊∶9月12日。咽堵近除,胸部仍感闷,口干。舌尖红苔*腻,脉弦细。守原法加清热生津之味。
处方∶旋覆花(包)10g郁金5g川芎5g香附5g川楝子10g全瓜萎30g芦根30g花粉12g厚朴花5g连翘10g
又服药6剂,诸症近期消失。
梅核气多因七情郁结、凝痰结气所致,应用传统方半夏厚朴汤以调气散结每每有效,但本案屡用此方却不效,原因何在?细审脉证,知患者不仅痰凝气滞,且有气郁日久化热灼津之象,非单纯调气散郁能建功,后用瓜蒌宽胸散结,整白通阳行气,半复、*连辛开苦降,砂仁、藿苏梗理气和胃,疏理肠胃气滞,郁金疏肝解郁,更用菖蒲化痰开窍,山豆根清热解*利咽,
擅香理膻中之气滞,丹参活血化瘀,是以服药后咽部堵塞感即减轻。待叫堵好后,伤阴现象较重,最后在开胸散结之中辅以花粉、连翘、芦根清热生津之品善后。所以,辨证论治既要掌握常法,又要运用变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