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肿大是一种常见的甲状腺疾病,常被大家俗称为“大脖子病”,当生活中出现咽喉肿痛、脖子变粗、肌肉无力等症状时,就应该引起重视,可能是甲状腺肿大疾病的迹象。甲状腺肿是在其甲状腺轻度肿大,表面摸起来光滑柔软,均匀,左右两侧对称,外形正常。这样的肿大称为弥漫性肿大。病变发展,甲状腺继续增大,颈增粗,甲状腺两侧不对称,颈变形,摸起来甲状腺表面不平,可触到一个或多个结节,称这种甲状腺肿大为结节性甲状腺肿。
山豆根是植物越南槐的根,药用历史悠久,苦,寒,有*,归肺、胃经。它始载于宋代《开宝本草》,因其具有清热解*功效,以往多用于治疗咽喉肿痛、牙齿发炎、上呼吸道感染等。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指明,山豆根味苦性寒,有*,归肺、胃经。它有清热解*、消肿利咽止痛等功效,用于火*蕴结、咽喉肿痛、齿龈肿痛、乳蛾喉痹、口舌生疮、肺热咳嗽等症,还可用于*疸、下痢、痔疾、热肿、秃疮、疥癣、动物咬伤。
山豆根是经典的喉科药,凡热*蕴结之咽喉肿痛者均可用。元代《永类钤方》记载:“治喉中发痈,用山豆根磨醋噙之,追涎即愈,势重不能言者,频以鸡翎扫入喉中,引涎出”。
山豆根治疗热*蕴结之咽喉肿痛者,轻者可单用,如《永类钤方》单用本品磨醋噙服;重者常与桔梗、栀子、连翘等药同用,如清凉散。若治乳蛾喉痹,其可配伍射干、天花粉、麦冬等药,如山豆根汤;治疗胃火上炎引起的牙龈肿痛、口舌生疮,可单用煎汤漱口,或与石膏、*连、升麻、牡丹皮等同用。现代医学工业将山豆根用于很多的中成药,如治疗咽喉肿痛的“桂林西瓜霜”、广东陈李济生产的喉疾灵,抗病*的中成药“抗病*颗粒”及四川光大制药生产的抗病*口服液。
中医认为甲状腺肿大为“瘿病”,多因肝郁火伏,以致激动肝火,或情志内伤,肝气郁结而引发。其发病机理与经、孕、产、乳等生理功能失调及体质因素等一定关系,体内阴阳乘戾,气滞痰凝,壅结颈前,若迁延日久,引起血脉瘀阻则由气、痰、瘀三者合而交结为患。瘿病病理变化可以说是虚实夹杂,初发病时多数是因气机郁滞、痰气凝结于颈前而至病,或者是由于肝火亢盛、瘀血阻滞而至病,这些多为实证。这一阶段的甲状腺肿,方朝晖教授运用山豆根,配合半夏、夏枯草、瓜蒌治疗具有非常好的效果。
医案分享
患者,女,47岁,年10月30日初诊。主诉:乏力1年,伴颈部不适1周,患者年无明显诱因出现乏力,医院诊断为桥本甲状腺炎口服左甲状腺素钠片每次50μg、每日1次治疗,1周后自行停药;后自觉仍有乏力,一周前自觉颈部不适,有肿胀感。刻诊:神疲乏力,畏寒,晨起眼睑浮肿,四肢沉重,口干稍苦,腹胀,烦躁易怒,偶有颈前部肿胀感,纳食一般,入睡困难,小便可,大便不成形,舌淡红、有齿痕、苔薄白,脉细滑。甲状腺功能及抗体示: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1.73pmol/L,游离四碘甲状腺原氨酸FT48.59pmol/L,促甲状腺激素TSH5.49mIU/L,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IU/ml,甲状腺过氧化酶抗体TPO>IU/ml。甲状腺彩超示:甲状腺弥漫性病变。
西医诊断:甲减合并桥本甲状腺炎。
中医诊断:瘿病证型:脾肾阳虚,肝郁痰结;
治法:温补脾肾,理气化痰散结。
处方:
茯苓15g茯神15g柴胡10g炙*芪10g
炒山栀10g茵陈10g夏枯草10g合欢花10g
细生地10g淡子芩10g全瓜蒌10g炙甘草10g
川杜仲10g桂枝10g熟地10g山萸肉10g
21剂,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分服。西药口服左甲状腺素钠片每次25μg,每日1次。嘱其清淡饮食,适当调节情志。
二诊:年11月20日复诊,用药后畏寒、眼睑浮肿减轻,未见腹胀,情绪急躁较前好转,仍有乏力、颈前部肿胀感,舌淡红,苔薄白,脉数。甲状腺功能检查:FT33.00pmol/L,FT48.85pmol/L,TSH4.82mIU/L,TGIU/ml,TPO>IU/ml。原方加用山豆根6g、牛蒡子10g,去茵陈,继服15剂,每日1剂,水煎服。左甲状腺素钠片减至每次12.5μg,每日1次。
三诊:年12月4日复诊,自觉颈部较前舒缓,饮食正常,夜寐可,二便正常。甲状腺功能检查:FT33.39pmol/L,FT49.53pmol/L,TSH2.21mIU/L,TG.8IU/ml,TPO.4IU/ml。继服上方30剂。左甲状腺素钠片维持每次12.5μg,每日1次。嘱其定期复查甲状腺功能。
山豆根属传统“有*中药”范畴,要遵医嘱使用。另外,体弱虚寒、脾虚食少而泻者、虚火炎肺而导致咽喉肿痛者禁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