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大家介绍的一种中药大家一般都听过,之所以听过不是因为这种中药多么好记,而是因为我们很多人从小就听的一个广告有关,因为很多医药企业都会给自己生产的药品打广告,不错它就是这样进入人们的眼帘的。
大家应该都听过这个广告曾经在央视打广告打的是很响亮的,相信这家药品的老板也是下了大力气,没错今天我们要讲的不是枇杷是川贝,如果不了解的人很有可能会认为川贝是一种贝壳吧,要是那样就大错特错了,川贝是一种名副其实的植物。
川贝为百合科植物川贝母、暗紫贝母、甘肃贝母、梭砂贝母的干燥鳞茎,为一味润肺止咳的传统中药。前三者按性状不同分别习称“松贝”和“青贝”,后者习称“炉贝”。川贝的别名有:虻(《诗经》),*虻(《管子》),苘(《尔稚》),贝母、空草(《本经》),贝父、药实(《广雅》),苦花、苦菜、勤母(《别录》)。
川贝是一种不错的中药,具有性凉,甘平,入肺经、胃经。具有润肺止咳化痰平喘,清热化痰等功效我们最常见的功效就是镇咳平喘。
下面是我收集的关于川贝的一些医用药方,喜欢中药的朋友可以收藏:
1、治肺热咳嗽多痰,咽喉中干:见母(去心)75克,甘草(炙)1.5克,杏仁(汤浸去皮、尖、炒)75克。上三味,捣罗为末,炼蜜丸如弹子大。含化咽津。(《圣济总录》贝母丸)
2、治伤风暴得咳嗽:贝母(安心)三分,款冬花、麻*(去根节)、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研)各50克,甘草(炙锉)1.5克。上五味,粗捣筛,每服15克,水一盏,生姜三片,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圣济总录》贝母汤)
3、治伤寒后暴嗽、喘急;欲成肺萎、劳嗽:贝母一两半(煨令微*)。桔梗一两(去芦头),甘草一两(炙微赤、锉),紫菀一两(洗去苗土),杏仁半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上药捣罗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计时候,以粥饮下二十丸;如弹子大,绵襄一丸,含咽亦佳。(《圣惠力》贝母丸)
4、治小儿咳嗽喘闷:贝母(去心,麸炒)半两,甘草(炙)一分。上二味捣罗为散,如二、三岁儿,每一钱匕,水七分,煎至四分,去滓,入牛*末少许,食后温分二服,更量儿大小加减。(《圣济总录》贝母散)
5、治百日咳:川贝母五钱,葶苈子、*郁金、桑白皮、白前、马兜铃各五分。共轧为极细末,备用。1.5~3岁,每次二分;4~7岁,每次五分;8~10岁,每次七分,均一日三次,温水调冲,小儿酌加白糖或蜜糖亦可。(《江苏中医》(2):36,)
6、治久嗽咽嗌妨闷,咽痛咯血:贝母不以多少,为细末炼蜜和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食后含化,日可三服。(《鸡峰普济方》贝母丸)
7、治肺痈肺萎:川贝一两,天竺*、硼砂各一钱,文蛤五分(醋炒)。为末,以枇杷叶刷净蜜炙,熬膏作丸,芡实大,噙咽之。(《医级》贝母括痰丸)
8、治吐血衄血,或发或止,皆心藏积热所致:贝母一两(炮令*)。捣细罗为散,不计时候,以温浆调下二钱。(《圣惠方》)
9、治忧郁不伸,胸膈不宽:贝母去心,姜汁炒研,姜汁面糊丸,每次七十丸。(《集效方》)
10、化痰降气,止咳解郁,消食除胀:贝母(去心)一两,姜制厚朴半两。蜜丸梧子大,每白汤下五十丸。(《卫生杂兴》)
11、下乳:知母、贝母、牡蛎,三物为细末,同猪蹄汤调下。(《汤液本草》三母散)
12、治瘰疬便*:皿母、皂角子各半斤。为细末,用皂角半斤锉碎,搓揉浓水,滤过作膏子,和药末,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早晨酒下。(《昔济方》贝母丸)
13、治喉痹肿胀:贝母、桔梗、甘草、山豆根、荆芥、薄荷,煎汤服。(《本草切要》)
14、治乳痈初发:贝母为末,每服二钱,温酒调下,即以两手覆按于桌上,垂乳良久乃通。(《仁斋直指加)
15、治冷泪目昏:贝母一枚,胡椒七粒,为末点之。(《儒门事亲》)
16、治小儿鹅口,满口白烂:贝母去心为末,半钱,水五分,蜜少许,煎三沸,缴净抹之,日四、五度。(《圣惠方》)
免费中医秘方查询
点击本文标题下,“祖传奇效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