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治疗多少钱 http://news.39.net/bjzkhbzy/170210/5218115.html和朋友聊起孩子学乐器的话题,经常有人说:“怎么可能不打,不打哪个孩子能坚持练琴?”像是钢琴、乒乓球这类讲求童子功的项目,似乎想达到一定的水准,就一定有一段“特别惨痛”的童年。
福原千代,日本前乒乓球运动员福原爱的母亲,作为一个“陪练妈妈”,重压之下却始终保持耐心、温柔、坚定,即使在批评孩子时也总能做到对事不对人,是名副其实的“正面管教”型家长。
在福原千代的身上,我发现“慈母多败儿”的魔咒并不成立,这位智慧的妈妈激发了孩子的内在动力,用陪伴、激励让枯燥的训练变得不那么难以忍受。
这篇约稿分享的是一部关于福原爱的纪录片,给我了很多启发,希望大家能喜欢。
福原爱在最近两个月内上过两次热搜,一次因为退役,一次因为公布怀二胎。这个女孩的个人魅力已经远远大于其在职业生涯中取得的成绩。
今天这篇要写的主角,其实是福原爱的妈妈福原千代。福原千代年轻的时候也是一名乒乓球运动员,为了培养福原爱的哥哥练球,在客厅放了一张乒乓球桌——没想到,在这张秋桌前大放异彩的,是三岁九个月就能反手连续接球的福原爱。
从此,妈妈就成了福原爱的教练、陪练和经纪人。
△42岁的福原千代,第一次带福原爱参赛,
她在女儿手上写下“暗号”,也在女儿失利痛哭时,
温和而坚定的鼓励女儿。
△福原千代61岁时,福原爱在奥运赛场夺铜,
她问女儿:“可以把奖牌借我戴吗?”
戴在脖子上时又笑着说:“好重啊,这20年都在里面了。”
△福原千代65岁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当时并没有定下一个非达到不可的目标,
就是每天兴致勃勃地和孩子一起练,
一点儿也没去想将来会怎么样,
就这么一点儿一点儿的坚持下来了。”
在福原爱四五岁初出茅庐,尚未取得任何成绩的时候,因为看见她所展现出的非凡的、百折不挠的精神,日本富士电视台的一位纪录片导演就决定:要跟拍这个小女孩长大。
这个纪录片项目持续了24年,一共拍摄了超过盘录像带。这些素材后来被剪辑成了3小时的纪录片(中文字幕的版本为1.5小时),在豆瓣取得了9.2分好评。
这部跨度长达1/4世纪的纪录片虽然记录的是乒乓球天才少女的成长记,但我看见的却是,作为妈妈福原千代,为女儿付出了一生中最珍贵的时光。
1
重视孩子的天生的长处,
让星星之火燎原
前文提到,为了方便参加乒乓球队的哥哥练球,家里放有一张乒乓球桌。
3岁9个月的小爱为了“引起妈妈的注意”在这里打出了人生的第一个球。
第一次打球就能轻松地连续反手接球,乒乓球运动员出身的千代敏锐地发现了小爱身上的不同。
在兴趣发展成特长前,福原千代的初心就是:“每天兴致勃勃的陪孩子练球”。
从打个到连续0个,中断一个就重头来过;从起初的练习半小时,到后来的每天4小时,千代对小爱严格的训练显得有些残酷。
但她深知乒乓球是一项特别注重早期训练的运动,打下扎实的基本功,建立正确的击球节奏感,必须靠大量的重复训练。
尽管过程枯燥,但千代总是陪在小爱身边,拉韧带,跑步,接球训练,一遍一遍耐心地纠正动作,见证她的成长。
妈妈是小爱乒乓球的启蒙者,妈妈的陪伴更是小爱乒乓路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给了小爱莫大的信心和动力。
在福原爱练球的第一年,她打坏了三块球拍:
原因是,身高刚刚过1米的小爱,举球拍的高度才刚刚过案,每一次落拍都砸到乒乓球台上,导致球拍都砸坏了。
但是有妈妈的全情的陪伴,所有的训练都像是“游戏”。
四岁,福原千代就为女儿报名了正式比赛,让练球刚刚几个月的女儿,和其它“小学二年级以下组”的孩子,一决高下。
2
懂套路的妈妈,
用“正念”的力量激励女儿坚持
千代有一本练习手册,打开第一页,写的是小爱的性格特点。
是的,全部是优点。
为什么要把这些优点写在第一页呢?
因为三四岁的孩子已经能非常敏感的从父母的眼睛里“认识自己”,福原千代不断地用自己的方法,去强化福原爱的自我认知——这就是“正念”的力量。
除此之外,妈妈还和小爱约定:练球时绝对不中途放弃。在第一次正式参加比赛的时候,妈妈一直在场边为小爱加油鼓劲,无论何时小爱回头,都有妈妈坚定温柔的笑容:
随着赛程的推进,小爱打得有些不顺手,因为平时没有注意发球动作的练习,小爱总是做不好“张开手掌抛球”的动作,被多次警告犯规。
对方教练提出质疑:“就算只有4岁,规则就是规则。”迷茫的小爱想停下来,想找妈妈,千代的做法是:
1、用同理心:妈妈知道你很紧张。
2、对手得分,小爱输了,会更难过,对不对?
3、不行也没关系,试试看。
最后输了球,福原千代并没有像哄小孩一样去说哄福原爱,而是告诉她,输球不能哭,要去和教练道歉。
福原爱毕竟还是一个小孩子,在训练中也有挫败、不耐烦、想放弃的时候,这个时候,妈妈是怎么做的呢?
当五岁的福原爱一边大哭一边不放弃练球的时候,我想每一个当妈妈的人都会忍不住泪目吧!
当我第三次再看这一段视频的时候,我慢慢体悟到,福原爱“不放弃”、“能坚持”的这股韧劲,既有先天因素,也有妈妈的“套路”。
除了不停不停地重复“绝对不中途放弃”,在关键时候,千代用的是激将法,让孩子自己做决定。
比起打一顿骂一顿逼孩子继续练球,她深深知道:激发孩子内在的力量,想办法让孩子自己主动去坚持,更有用。
输了球以后,福原千代在球桌的另一端角上,放了一瓶饮料,让福原爱用正确的发球方法,成百上千次的拿饮料当对手。
在发球特训1个月以后,小爱的技术在仙台市大赛中得到检验,一个幼儿园中班女生打到小学2年级男生毫无还手之力,并最终夺得了冠*:
这一次,位置完全换了位,哭啼啼的人是小爱的对手。输球小男孩母亲的态度却和之前输球时千代的态度千差万别。
在输球小男孩最需要安慰的时候,他妈妈却冷嘲热讽,粗暴推开。
同样都是表达让孩子不要哭,千代说的是:
这种时候不能哭,输球不能哭。
而这个男孩妈妈说的是:
人家都在看着,还哭,真不敢相信。
同样都是表达“刻苦练习才能赢”,千代说的是:
“你不认真训练,那就谁也赢不了。”
虽然很严厉,但是用简明的方式、简单的逻辑向福原爱阐明,认真训练才能赢,并且并没有重提“输”这件事,而是落脚在了“赢”的未来式。
而这个小男孩的妈妈更多的是在表达怨气:
“自己不好好练习有什么办法。”
3
重视礼仪,
尊重别人的劳动和感受
福原爱第一次接受采访的时候,还是个答非所问,到处疯跑的4岁小姑娘,被妈妈捉回来回答问题:
对于记者的问题,各种答非所问,甚至还玩起了话筒:
最后疯跑掉,妈妈却不忘了让福原爱说“谢谢”:
同样还是4岁,输球了,虽然福原爱在哭,妈妈也还是鼓励她去和教练道歉、说谢谢:
5岁赢球的时候,妈妈要求福原爱像个大人一样,和自己握手:
整个纪录片中,有很多这样的小细节。在重视礼仪的背后,妈妈灌输给福原爱的理念是:
成功不是你一个人的事情,
失败也会辜负别人的付出。
即使年少成名,福原爱也仍然成长成为了一个为他人考虑、谦虚善良的女孩子。她的成名成功不仅仅是因为球技,更是因为她的性格、人品、待人处事真诚的态度,才让她在中国训练的日子成为人见人爱的“瓷娃娃”。
这一点,在后来的真人秀“幸福三重奏”里,也可见端倪。
4
有一种爱叫做放手
小爱人生的转折点发生12岁时与前世界冠*小山智丽的对决中。不出所料,虽然拼尽全力,但小爱仍然光荣落败,小山智丽对小爱的精彩表现说到:
“大家太大惊小怪了,在中国,小爱这种选手有0个。”
在中国真的会有0个和自己水平一样的选手吗?小爱决定离开母亲,独自前往中国参加联赛寻找答案。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小爱开始了一个人的修炼之路,这条路上没有一直陪伴在身旁的母亲。
龙应台在《目送》里这样写到:“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这句话听上去有些心酸,但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父母适时的放手。
正像千代说的:“想让她技术变好的话,就不能去干扰孩子,这种事情不需要父母的。”现在的放手就是她常跟小爱提起的“时机”吧。
千代决定了让12岁的小爱自己去中国。
小爱明白妈妈的用意,所以她主动融入中国人的圈子、一个人吃饭、自己洗制服,勇敢、独立地面对一切,但在比赛时回头看到的,全是陌生的面孔,那个无数次握着自己的手,传递力量的妈妈已经不在自己身后了。
但千代的信念一直陪伴在小爱左右,她教会小爱的,不只是乒乓球的技巧,还有乐观,坚强,不怕失败、迎难而上的勇气。
小爱在一次次的比赛中历练自己,变得更独立,越发强大,她已不再是当年那个一输球就哭啼啼,跑去找妈妈的小女孩了,她已经有了独当一面的勇气,10战8胜的战绩就是最好的证明。
14岁初登世锦赛进入四分之一决赛,对战世界第一的大魔王张怡宁落败。
15岁在世锦赛上击败在巴塞罗那奥运会夺银的老将高*。
19岁作为日本队主力征战北京奥运会。
23岁伦敦奥运会团体赛夺银,创造了日本在该项目上的历史。
比赛结束后,千代用老方式“握手”姿势给小爱送上了祝福,小爱开心地给妈妈也戴上了奖牌,当记者问起千代带奖牌的感受时,她回答道:“好沉重啊,这20年都在里面了。”
奖牌里沉甸甸的不仅有小爱的汗水和坚持,还有妈妈最好的青春岁月啊。
27岁担任队长带领日本队在里约奥运会团体赛中夺铜,但在女单项目上与奖牌失之交臂。
虽然直到退役,小爱还是没有摆脱“铁打的福原爱,流水的大魔王”的魔咒,但作为中国之外的选手,小爱的成绩单已经漂亮了。她不仅实现了个人的价值,更创造了日本乒乓界全新的*金时代。
在她的带动下,石川佳纯、平野美宇、伊藤美诚等一大批新生代力量正在崛起。以小爱和千代为“榜样”的乒乓母子组合也越来越多,“后福原爱时代”还在继续。
5
并不完美的家庭
小爱的家庭并没有她明媚的笑容那么美好。
与乒乓球运动员出身的千代不同,小爱的父亲福原武彦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乒乓球门外汉。在担任小爱经纪人期间,他只看重比赛的结果,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