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中早有记载:“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这一古老的医学术语,凝聚着古人对咽喉疾病的深刻洞察。喉痹,这一病症,主要表现为咽喉部位色红作痛,痹塞导致吞咽不利。其病程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各具特点。急性喉痹,其症状来得迅猛,如风热喉痹,患者多感受风热之邪,导致咽喉红肿疼痛;痰火喉痹则因痰火交结,咽喉肿胀,甚则化脓。这类病症在治疗上,以疏散风热、化痰泻火为主,治法得当,多可迅速缓解,易于治愈。然而,慢性喉痹则多因阴虚火旺所致,称之为“阴虚喉痹”。这类病症病程较长,缠绵难愈,症状轻重不一。患者常感咽喉干燥,微痛不适,或有异物感,吞咽不利。治疗时,应以养阴利咽为主,辅以清热化痰,方能奏效。在临床上,阴虚喉痹尤为多见。因此,医者务必细心诊断,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辨证论治。对于久病不愈的患者,更应耐心治疗,注重调理,以期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总之,喉痹虽为常见之症,但其治疗需根据病情分类施治,方能取得良好效果。医者需灵活运用中医理论,结合患者实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期早日康复。
现就本病症的发生原因和辨证以及治疗方药分述如下:
1
发病原因
本病的病因可谓错综复杂,主要有两方面。其一,急性喉证若失治,便可能迁延日久,终成痼疾。这种情况下,病邪深入,缠绵难愈,犹如潜藏的火种,随时可能复燃,给患者带来无尽的痛苦。其二,身体其他部分的病变也可能导致阴分内亏,从而诱发本病。这就像是江河之水,源头枯竭,下游自然难以滋润。在病程的发展过程中,阴虚火旺是本病的重要病理变化。阴虚则火旺,两者相互为因,形成恶性循环。阴虚导致火旺,火旺又进一步消耗阴液,如此往复,病情日益加重。这种病理状态在中医中被称为“喉痹”,它给患者带来的是咽喉干燥、疼痛、异物感等一系列症状。至于诱因方面,多言语(或歌唱)、吸受尘埃、高热工作、长期失眠、嗜食辛辣之品等都可能成为本病的诱发因素。其中,以多言诱发者最为常见。这可能是因为言语过多会耗伤阴液,导致咽喉失养,从而加重病情。因此,本病的发生常与职业、工作性质、生活习惯等因素密切相关。了解这些诱因,有助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预防本病的发生,减轻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2
辨证与治疗
喉痹有咽部红肿(肿)干燥作痛、痰结、胸闷、咽喉堵塞感(或梗塞感)、声音嘶哑等五个基本症状,而其中以咽部如由物梗塞肿红干燥作痛为主症。这些症状轻重程度不一,故在详细询问病史之后,必须从这几个方面来辨证,考虑治疗法则。
1、咽红干燥作痛
喉痹之症,常见咽部隐红,犹如夜色中的暗红烛光,微微闪烁。新感风热或胃肠积热者,咽部色泽更见鲜红且肿胀,仿佛烈火燃烧。然而,无论是隐红还是鲜红,皆属于火的表现。隐红如羞涩少女的脸颊,暗示着阴虚火旺的体质,治疗时当以益阴清火为法,选用玄参、麦冬等滋阴清热之药。而鲜红则如烈焰熊熊,属实火之候,宜用苦寒泄热之品,如黄芩、知母等。然而,治疗喉痹非一蹴而就,需细心观察病情变化。咽喉鲜红,往往只是喉痹过程中的一个阶段,犹如黎明前的黑暗,过后便是曙光初现。在这个阶段,我们可先用挂金灯、山豆根等清热解毒之药,以治标为先。待鲜红消退,急性症状过去之后,仍需用益阴清火之法,以治其本。此外,观察咽红的同时,还需分辨咽喉、上腭的纹理和小瘰的色泽。纹理粗大而色鲜红者,多属虚火与实火相参;纹理细腻而色暗者,则纯属虚火。小瘰细小红润者,为虚火上炎之象;若形大如水晶泡状,则是痰湿互阻之征。在喉痹久病之后,咽部往往出现结节和舌下经脉显露。结节的大小、色泽,以及舌下经脉的暴露程度,皆能反映病情的虚实寒热。治疗时,需结合这些症状,灵活运用清热、泻火、益阴之品。至于咽部干燥作痛之症,多为津液不足所致。轻者饮水可稍减其痛,重者即使多饮亦难奏效。午后及夜间尤甚,令人难以入眠。此时,除用生津之品外,尚须结合咽部鲜红或隐红的情况,参用清热、泻火、益阴之品。同时,还需深究津液耗损之原因,以治其本。津液的生成与脏腑功能密切相关。脾胃运化水谷精微,上输于肺以灌溉全身;肾藏五脏六腑之精,以供人体生命活动之需。若脏腑功能失常,则会影响到津液的盈亏。心肝火旺亦能消烁津液,使咽干症状加重。因此,治疗喉痹咽干之症,除用一般的益阴生津药物外,还需随症加减治之。如见脾胃不健之症,即参用悦脾和胃之品;肺气不足者,加益气养阴之药;肾虚者,用益肾固本之法;肝旺者,佐以柔肝益阴之药;心气不足者,配养心安神之剂。总之,治咽干需溯本求源,标本兼治,才能使津液生化输运恢复正常,从根本上改善咽干症状。
2、痰粘
脾阳不足与喉症痰多的关系,一直为医者所重视。传统观念认为,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故痰多常归咎于脾阳不足,脾气失运。然而,在喉症的表现上,痰粘之症并不全然如此。观察喉症见痰粘者,其根本原因总在于肺中热郁。此外,我们还需要细致地观察咽部的色红程度,以此来判断郁热的轻重或虚实属性。在选用化痰药物时,我们必须谨慎对待温燥类药物。川贝母、象贝母、杏仁、地骷髅、海蛤粉、橘白络、黛蛤散等均为常用之品,它们在化痰方面有着显著的效果。若遇到患者属暴感风热,咽部红肿且痰涎多的情况,我们可以选用蝉衣、僵蚕、牛蒡子等具有祛风清热、化瘀作用的药物。若观察到患者舌苔粘腻,但咽燥不甚,那么二陈汤将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需要注意的是,仙半夏的用量不宜超过6g。当然,对于属于脾阳不足的病例,我们在治疗时也不能忽视脾阳的调理。虽然脾为生痰之源,但并非所有喉症痰多的情况都源于脾阳不足。因此,在诊断与治疗时,我们必须全面考虑,不可一概而论。只有如此,我们才能确保为患者提供最为精准和有效的治疗方案。
3、胸闷
在临床上,胸闷这一症状的表现轻重程度是各不相同的。有的患者可能只是感到轻微的胸闷和呼吸不畅,仿佛胸口被一层薄雾轻轻笼罩,这种感觉或许会在活动或劳累后变得更为明显。而对于另一些患者来说,胸闷则可能如同巨石压在胸口,让他们感到难以承受。特别是在行走或登高之后,这种感觉会更加明显,甚至可能伴随出现气逆作喘的症状,仿佛每一次呼吸都成了一场艰苦的战斗。在中医的辨证施治中,我们会仔细观察患者的具体症状,以便做出准确的诊断。例如,如果患者表现出痰粘难咳、咯吐不爽的症状,且早晨胸闷较为严重,咯出痰涎后稍有缓解,那么这通常意味着痰热蕴结在胸膈之间。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会采用清热化痰的治疗方法,使用具有清热化痰功效的药物(具体药物见前文所述)。同时,为了更好地缓解患者的胸闷症状,我们还可以酌情加入广郁金这味药物,以其辛开解郁的特性来助患者舒缓胸中之气。另外,如果患者出现无痰而声音低哑、咽干痛较严重的症状,且早晨胸闷较轻,而到了晚上则症状加重,那么这通常是由于肺阴亏损、肺气不足所致。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会采用益气养阴的治疗方法,使用具有益气、养肺阴功效的药物(具体药物见前文所述)。通过这些药物的运用,我们可以帮助患者补充肺气,滋养肺阴,从而缓解他们的胸闷症状,让他们能够更轻松地呼吸。
4、咽喉堵塞感(或梗塞感)
喉痹,这一病状,在诸多患者中均有出现,成为他们难以忽视的自觉症状。想象一下,喉咙的不适,仿佛有个无形的异物梗阻其中,让人倍感烦恼。有的患者为了缓解这种不适,甚至会不自主地发出“咕咕”的声音,试图借助这种方式来舒缓喉部的压力。在诊察过程中,医生们时常会发现,有些患者的喉部有粘痰难以咳出,或者咳出的痰呈现出厚实的黑色块状。这些症状,无疑都指向了痰阻这一病因。对于这种情况,医生们通常会选择使用具有化痰作用的药物,来帮助患者清除体内的痰浊,从而缓解喉痹的症状。然而,也有一些患者,他们在喉痹的同时,并没有明显的痰液出现。他们常常感到喉部有异物感,仿佛有什么东西卡在那里,既吞不下去,又吐不出来。这种情况,往往是由于气结所致。对于这类患者,医生们则会选择使用具有芳香轻宣、理气作用的药物,如绿萼梅、佛手片、野蔷薇花等,来帮助他们调和气机,缓解喉痹的不适。在所有这些药物中,射干无疑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射干味辛苦,既能下泄,又能上散,其清火散结的功效尤为显著。在治疗喉痹的过程中,射干常常被用作主要的药物。然而,虽然其疗效显著,但使用时仍需谨慎。因为射干属于苦寒微辛之品,对于脾胃较弱的患者来说,必须慎重使用,以免对脾胃造成损伤。
5、声音嘶哑
在喉痹这一病症中,声音的变化是一个显著且常见的症状,但其轻重程度却因人而异。当喉痹持续日久,原本洪亮的声音往往会逐渐变得不扬,进而转为嘶哑,严重时甚至可能完全失声。对于这一症状的处理,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与因暴感风寒所致的音哑等同起来,仅仅依赖蝉衣、牛蒡子、胖大海等常用药物。我们必须深入探究其根本原因,即肺部的热邪和津液的亏损。针对这一病因,我们可以选用凤凰衣、木蝴蝶等具有平肝清肺化痰功效的药物。同时,沙参、麦冬、天花粉、芦根等益阴生津的药物也是不可或缺的。它们能够滋养肺阴,润燥生津,从而缓解喉痹带来的声音嘶哑等症状。若患者肺气虚弱,我们还需要配以益肺气药,如黄芪、白术等,以增强肺部的功能。对于痰浊较多的患者,我们可以酌情加入清热化痰之品,如瓜蒌、贝母等,以清除痰浊,恢复声带的正常功能。在辨证施治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结合察舌、切脉等诊断方法,以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脉象大多表现为细、弦细、细滑、细墙、细弱等,这些都是肺阴虚损、气血不足的表现。舌苔方面,多见淡红,但也有少数病例可见舌根腻或苔糙,这提示我们患者体内可能存在湿热或痰浊等病理因素。因此,在治疗过程中,我们需要从整体着眼,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喉痹,这一咽喉的慢性顽疾,常常如影随形,缠绵不愈,时而轻微,时而严重,反复发作,它与个体的整体健康、生活方式、工作节奏乃至饮食习惯都息息相关。治疗此疾,非一日之功,非一方之效,故在辩证施治之际,医者需细致入微,从患者的言行举止中洞察其病情之本质,据此立法,以养阴为治疗之要旨。养阴之道,贵在恰到好处,不可过于滋腻,以免助湿生痰;清肺之法,亦需谨慎,苦寒之品虽能清热,但过用则易伤胃气,故宜中病即止;益气健脾,旨在固本培元,然升阳太过则易化火伤阴,故应以平补为宜,避免温燥之弊。用药之道,贵在灵活变通,既要遵循寒清润、酸甘敛阴、益胃生津、悦脾立气、平补肝肾之大法,又要根据个体差异,随证加减。除了内服药物,局部疗法亦不可忽视。外用“吹喉药”及“嗽口药”是内外合治的重要手段。这些药物能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迅速发挥清凉、消炎、润燥、止痛、利咽的作用。使用时,需将药物侧向咽壁吹入,并确保药物散布均匀,避免凝结成团,以免引发咳呛反应,影响疗效。同时,嗽口药还能促使痰涎排出,从而提高治疗效果。总之,治疗喉痹,既要注重整体调理,又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