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豆根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为何中医师开具的药方用药剂量会超出药典规 [复制链接]

1#
北京白癜风专科治疗医院 https://wapyyk.39.net/hospital/89ac7_labs.html

近日,爆出武汉一市民服用中药两天后身亡的相关报道,虽然该报道中笔者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的模糊了死者(亦即患者)的患病情况,仅以“疑似食道疾病”和“保守治疗”这种字眼来模糊处理,但是很明显,患者应该是罹患恶性肿瘤,因为各种原因而无法进行手术,且该报道中并未说明患者是否同时接受了放化疗,亦未说明在服用中药时是否接受了其他治疗或使用了其他药物。

而且,报道中还说明,其发现患者所服用的每剂中药的“山豆根”含量为10克,而版《中国药典》明确注明,山豆根的用量为3-6克,属于明显超量使用。

当然,该患者的死亡是否与服用中药有关,是否和某味中药超量使用有关,需等待官方进一步的调查。

但是对于中药超药典剂量使用,六年前一篇名为《中医师对药典用量的看法如何?》文章其实已经说出了很多问题,现对其部分内容摘录如下。

如果大家注意观察,我们可以发现中药超剂量使用情况较为普遍,并有逐步上升趋势。

处方中在超过《药典》剂量规定1倍以上的中药中主要有丹参、川I芎、木香、炒莱服子、北沙参、大血藤、生地*、熟地*、山楂、炙甘草、蒲公英、僵蚕、紫苏叶等。如丹参、川芎、大血藤等《药典》规定剂量范围为9~g,而处方中经常出现,炒莱菔子《药典》规定剂量为4.5~99g,而处方中出现g,超过《药典》规定3倍。山楂规定常用量为9~,而处方中曾经出现生山楂l00g。

超出《药典》剂量规定上限1倍以下的中药主要有于姜、大腹皮、杜仲、郁金、*芩、续断、

紫苏梗、麦冬、前胡、姜半夏、百合、当归、细辛、香附等。如半夏《药典》规定3~99g,处方经常开10~g,细辛《药典》剂量为1~39,处方开59,百合《药典》剂量为6~g,处方经常开g。这些药均为常用药,临床中医处方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

这就给中医药人员带来一个非常困惑的一个问题,如果严格执行《药典》的剂量规定范围,那么许多中医师就会抱怨不能“药到病除”,影响临床疗效。如果不执行《药典》的剂量规定,就有“违规”之嫌,可能有医疗纠纷隐患存在。若按部颁《处方管理办法》,医师超剂量使用须重新签字,并注明原因。如此频繁出现的超剂量现象,也使该条规定形同虚设。

中药剂量换算的不准确性:

目前的中药剂量是借鉴古代经典著作,结合长期的I临床实践逐步演变换算而来。由于年代久远,且古代各个时期度量衡单位并不统一,在换算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偏差。如清代以前,每两相当于37.3克,每钱3.,民国以后开始用市称,每两相当于31.,每钱相当于3.1,有近20%的差异。现代中药剂量改用标准单位g以后,16两制1市斤等于g,1两约30g,1钱约3g,这只是一个近似数,按这样计算,累计16两只有g,剂量又少4%。这说明中药剂量本身存在不准确性。

中药质量的不稳定性:

①产地、基源不同:

中药作为天然产物,其质量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同一品种产地不同,由于受气候、土壤条件的影响,品质不同。

中药材讲究“道地药材”就是这个道理。更何况许多中药存在多基源品种现象,如大*来源有

掌叶大*、唐古特大*、药用大*三个品种,其有效成份蒽醌类衍生物总含量分别为3%、1.2%、4.6%,含量差异近4倍。

②采收、贮藏、炮制等影响:

中药材的采收季节、加工炮制、贮藏条件等均能影响中药的质量,质量的不稳定性必然会导致剂量上的不准确性。临床上就会听到中医师反映:“大*用那么大的量,泻下作用还是不明显。”因此,如何稳定中药饮片的质量,涉及采收、炮制等多个环节,确实需要作进一步的研究。

古代所用的中药饮片绝大多数为野生,而目前中药饮片大多数是栽培品,其与野生品种内在质量是否一致还需商榷,目前的中药剂量范围是否符合治疗现代疾病的需要,需进一步探索。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